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教学设计.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蒹葭》为教学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驱动、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同时,结合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蒹葭》的诗歌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蒹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蒹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造潜能。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当前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和句式,但在诗歌鉴赏方面尚显不足。学生在知识层面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但深入分析诗歌内涵的能力尚待提高。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正在发展,但批判性思维还需引导和培养。

在素质方面,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此外,学生对诗歌的审美理解尚浅,需要通过教学激发其审美兴趣。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行为模式,这对提升他们对《蒹葭》等文言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蒹葭》的创作背景、诗歌意境和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诗歌原图、动画效果等,增强视觉冲击力,辅助学生理解。2.教学软件,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进行诗歌朗读、诗歌分析等练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词典、学术论坛,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秋日芦苇丛生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景色会引发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享感受后,引入《蒹葭》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讲解《蒹葭》的基本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描绘。

-通过板书和PPT同步展示,让学生跟随讲解节奏,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语音美和情感美。

3.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某个意象或情感,并准备进行分享。

-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提问。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深入学习。

4.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快速问答: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检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

5.课堂提问与拓展(用时5分钟)

-提问:让学生思考《蒹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蒹葭》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提供与《蒹葭》创作背景相关的历史资料,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推荐阅读《诗经》中类似的自然景观描写,如《秦风·蒹葭》、《汉宫秋·长恨歌》等,以便学生对比分析。

-提供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秋兴八首》、王维的《山居秋暝》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现代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比较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在情感表达和意象创造上的异同。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蒹葭》的多种译本,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建议学生选取《蒹葭》中的某个意象,创作一篇短文或绘画

文档评论(0)

177****8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