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汽车运输智能化与信息化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1、工业3.0的特征是(C)。
A、机械化、汽车诞生
B、电气化、流水线诞生,产品多样化
C、精益生产、信息机电一体化
D、信息物理智能融合、绿色智能共享、基于网路一体化
2.美国的导航定位系统是(A)。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伽利略系统(GALILEO)
C、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
D、北斗系统(BDS)
3.下列不属于V2X协同通信技术是(D)。
A、WIFI技术
B、紫蜂技术
C、IrDA技术
D、蜂窝通信技术
4、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三横两纵之说,下列不属于三横的是
(B)
A、车辆设施关键技术
B、车载平台关键技术
C、信息交互关键技术
D、基础支撑技术
5、下列不属于毫米波雷达的优点的是(D)
A、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
B、测量方法简单
C、制造成本低
D、受环境影响弱
6、前向碰撞预警的简称是(D)
A、ACC
B、AEB
C、FLW
D、FCW
7、2018年3月(A)率先发布了国内首批自动驾驶牌照,开放
嘉定区5.6公里道路测试。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广州
8、波长小于1m,频率高于300MHz的无线通讯系统是(B)
A、长波无线通信系统
B、微波无线通信系统
C、短波无线通信系统
D、超短波无线通信系统
9、激光雷达测量方法有三种分别是(ABC)
A、脉冲阀
B、相位法
C、三角反射法
D、光频调制法
10、智能网联汽车由环境感知层、(A)以及控制和执行层组
成。
A、智能决策层
B、自载网络层
C、驾驶辅助层
D、通信定位层
11、属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是(ABCD)。
A、L1级
B、L2级
C、L3级
D、L4级
12、主动式驾驶辅助包括(ABC)。
A、前向碰撞预警系统
B、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C、盲区监测系统
D、车道内自动驾驶系统
13、智能车载网联技术有(ABC)。
A、车载网络技术
B、车载自网络技术
D、车载移动互联网D、V2X协同通信技术
14、无线通信系统一般由(ABC)组成。
A、发射设备
B、传输介质
C、接收设备
D、控制设备
15、汽车传感器的特点(ABCD)。
A、适应性强,耐恶劣环境
B、抗干扰能力强
C、稳定性和可靠性高
D、性价比高,适应大批量生产
二、判断题
1.L3级属于无人驾驶汽车(×)。
2.DSRC能够实现V2X通信(√)。
3.近距离超声波雷达属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
4.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由信息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
元和信息传输单元组成(√)。
5.根据所用传感器的不同,道路识别分为基于视觉传感器的道
路识别和基于雷达的道路识别(√)。
6.环境感知是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
达、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信息和车辆状态信
息(√)。
7.超声波原理是超声波雷达利用超声波发生器产生超声波,然
后接收探头接收障碍物反射的超声波,并根据超声波反射接收的时
差计算出与障碍物的距离(√)。
8.毫米波雷达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有实现自适应巡航控
制、前向防撞报警、盲点检测、辅助停车、辅助变道、自主巡航控
制等先进的巡航控制功能(√)。
9.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美国GPS定位卫星系统、俄罗斯
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欧盟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和中国北斗导航
系统,对于卫星定位系统,这四种定位系统具有相同的效果(√)。
10.惯性导航系统(INS)是利用惯性测量单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