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数学课堂“动”起来.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

让初中数学课堂“动”起来

大港四中

商其君

让初中数学课堂“动”起来

现在的中小学生自觉性差,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表现在学习计划性差,课前不预习,坐等上课,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课堂效率很低,这些都是学生被动学习的表现。要想改变现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

一.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不单单是在老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老师先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X2-3X-4=0”,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有两个实数解,哪些只有一个实数解,哪些没有实数解。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纷纷开动脑筋,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老师对学生所报的每一个一元

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老师可直接给予肯定,也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融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3)是解决例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攻克了,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老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4)、(5)的答案,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老师再做出归纳和小结,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真正动起来,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时,老师提出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老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并帮助学生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然后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究,畅所欲言,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在学习“测量”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哪一种形状的图形面积最大?

以上这些“做一做”活动,既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

文档评论(0)

135****82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