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3)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4)“执两用中”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
①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②阴阳各司其职,互用互制,以求平衡。“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儒家之礼与中医学思想儒家重“礼”,重视社会次序和功能分工。*-*k*-*k*儒家文化与中医**何为“儒医”? “儒医”始称于宋代。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羞,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家藏方,如陆游的《集验方》、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等都属此类。同时,客观上受宋代儒学“格物致知”学风的影响,不少宋儒也将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如北宋末年寇宗奭,宦游期间颇能留心医药,因发现当时本草著作不无脱误,于是深入实践,反复验证,搜访十余年,撰成《本草衍义》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著《格致余论》中论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其也是弃儒从医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清代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吴其浚宦游时广收植物标本,绘制成图,编成《植物名实图考》,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区域性植物志,对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邹韬奋在《无所不专的专家》一书中有云:“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但在医字之上却加一个‘儒’字,称为‘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可以说,“儒医”是对古代医生的最高评价。*一、仁爱理念与中医学思想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仁为己任”,儒家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文解字》里“仁”字的三种小篆写法,下面是相应的楷书字体。*“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以孝悌为仁之本;继而以忠恕之道将这种仁推及到社会上所有的人,就是“爱人”。
*“仁术”精通医术是实现仁道之一端,中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仁术”。*“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於情。”---(喻昌《医门法律》)“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医,是有医不如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序》)仁爱思想和入世治平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钻研医术。*“仁”学在中医的体现(1)重视生命,体察人情“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李中梓《不失人情论》*(2)恪守医责,端正品行“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大医精诚》*(3)精勤医技,推仁于众“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