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 .pdfVIP

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

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

——以稼轩登高词为例摘要:

登高望远,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潜在的情结。中国

儒家士大夫普遍都具有深刻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平生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1]130又身兼词人和将军双重身份,深

受儒家入仕思想熏陶的辛弃疾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特殊的时代,

从而造就了他这个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形象,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典

型的中国文人特质,特别是他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忧国

忧民、精忠报国、吊古伤今、高度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在士大夫知识

分子群中已经深入骨髓,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这就是一种民

族集体无意识。稼轩词作现存总计“六百二十九首”[2]88,其中登高词

有三十六首,在创作总量中虽为数不多,却佳作迭出,词作中所体现

出来的文士登高情怀在中国古代文学登高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本文

通过分析其登高代表作金陵怀古词和京口怀古词,试总结其登高词所

体现出来的登高情怀,并在此基础上管窥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

意识特征。

关键词:辛弃疾;金陵怀古;京口怀古;登高情怀;集体无意识

登高望远,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潜在的情结。迁客

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一则亲近自然、吟咏情性、指点江山;二来登

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因此,登高也就成了中国文人最为常

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作品经常表现的主题。对于登高之举,儒家有众

多阐述;《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

也,所因便也。”《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

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自《诗

经》始,以登高为题材之作便不断在中国文学史上流光溢彩。“从

《文选》到《瀛奎律髓》,‘登览’一直是古代选家最为关注的诗歌

母题之一,甚至被称为‘诸诗之冠’”[3]2。重九登高的民俗习惯是

举行登高活动的重要缘由,而古代文人登高宴飨并酬唱叙情的文化传

统,促进了登高文学的兴盛。到了北宋,词学创作趋于兴盛,因词和

登高活动都属于休闲享乐文化的范畴,再加上“登临生悲的传统抒情

模式又与词的感伤色彩相契合,故而词与登高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点

与相似性,从而使得词的创作越发与登高配合地更加完美,表现登高

主题的词作便在宋词中占有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而一代狂人辛弃

疾因其孤傲的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悲慨境遇,使得所作登高词体现出来

的情愫别有一番滋味。

钱锺书先生在他的《管锥编》中最早对“登高远望”这种文学现

象加以关注,并且做出

了精辟的分析。其中他在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时,通过对

《楚辞》、《诗经》、《太平御览·郭子》等著作中关于“登高”作品

的分析,得出“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临远,每足使

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4]875-878的结论。文中钱锺书先生还

引用了西方浪漫主义理论中的“企慕心理”和“张惘距离”说,来研

究和探讨“为什么登高作品中始终含藏着悲意”。他认为登高望远之

所以引无愁亦愁,“忧来无向,悲出无名”,是因为“远志遥情已似

乳壳中函,孚苞待解,应机枨触,微动机先,极目而望不可即,放眼

而望未之见,仗境起心,于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5]877-878姚

里军的《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辛弃疾具体登临词的分析,

得出情和景的交融、形象生动的语言、浪漫主义的运用、典故的活用

以及志干青云的爱国抱负的摄入是辛弃疾的登临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6]而王振岳、朱斌的《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对辛弃

疾的具体登临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做了细致入微的赏析。裴

登峰《古典诗词中的登高主题及创作缘由》对《诗经》以后至宋的诗

词中的登高主题进行了分述:一是抒怀,包括“对志向的抒发和对理

想的高扬和忧国忧民的登高怀古、“在对历史的凭吊和现实的关照中

感世感事,伤今伤怀。”以及“反映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彷徨的心

态’’。二是怀远,包括思乡和怀人。三是“重九登高’’的习俗。

王立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与中国古代

思乡文学主题》中认为,思乡念故是登高的重要主题。[7]王国维认为

“词以境界为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以此为标准,

将辛弃疾尊为两宋词人之翘楚,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

界”(《人间词话》)[8]。而最能体现辛稼轩高

文档评论(0)

150****01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