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解析版)_1.docx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解析版)_1.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他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答案】C

【解析】古代律法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选C项;A项反映的是现象的变化,不是实质问题,排除A项;自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一直是封建社会,本质没有改变,排除B项;法律体现的思想是法治,但是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大部分是“人治”,没有发生质变,排除D项。

2.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铸刑书引发了早起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不是源于,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了自己的仁、义、圣、德,彰显了秦“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从而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的功绩。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约束人欲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从而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反映,排除。

4.《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普通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A.血缘亲疏 B.男尊女卑 C.妻妾有别 D.引礼入法

【答案】D

【解析】《唐律疏议》中对于打伤妻和妾的量刑有不同的规定,这说明当时的法律渗透了浓厚的伦理色彩,这属于引礼入法的表现,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

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法律只能采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晋律也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经义成为法律条文 B.儒家正统地位空前强化

C.国家律令的儒学化趋向 D.社会教化重于法律建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注律只能采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儒家学说解释法律和裁决案件,反映了国家律令的儒学化趋向,C项正确。材料本意是使用儒家学说解释法律和裁决案件,也即儒学经义与法律条文关系密切,而非混同,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社会教化与法律建设相结合,看不出孰轻孰重,排除D项。

6.明初,条例仅是一种因时制宜的法律形式,缺少律所具有的不可更改的稳定性。到弘治年间,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律例关系理论,“依律以定例,定例以辅律”被确认为制例的基本指导原则。这表明明代()

A.儒家伦理逐渐法律化 B.确立了完备的中华法系

C.定例具有最高的权威 D.司法实践注重律例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依律以定例,定例以辅律”可知,明朝时期法形式由条例到律例成为基本原则,由此可知司法实践注重律例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儒家伦理,排除A项;中华法系完备的标志是《唐律疏议》的颁布,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强调定例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7.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7****2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