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反思.pdfVIP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反思.pdf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年3月社会科学家Mar.,2024

(第2期,总第322期)SOCIALSCIENTIST(No.2,GeneralNo.322)

【法学与法制建设】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反思

陶颖,涂永前

(辽宁大学民生法治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引发了对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激烈争辩。对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肯定

论观点应当站在法哲学视角进行本体论的考察、价值论的求证和方法论的反思。本体论层面,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

不具有也不应被允许具有刑法上的自主性,其举动并非刑法上的“行为”,人工智能技术归根结底是算法的输出,缺

乏生成“自由意志”的当然前景;价值论层面,人工智能因其不具有血肉之躯和独立财产不具有传统刑罚的受刑能

力,对人工智能施加刑罚缺乏一般和特殊的预防效果,不符合刑罚目的,“控制决定责任原则”实际上否定了人工智

能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其致害应由控制人工智能的自然人担责;方法论层面,单位的刑法主体地位源于拟制,其决

策实际上是自然人的决策,与具有自主意志、能独立承担责任的人工智能不同,另外人工智能不具有独立的财产权,

以单位为类比的论证缺乏逻辑上的妥适性。因此,对于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应予否定,人工智能致害的后果只能

指向其背后的自然人。

关键词: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刑事责任;辨认控制能力;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4)02-0169-07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从成熟应用于工业生产到逐渐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自动驾驶、家庭

陪护、智慧医疗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人工智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人工智

能未来场景的态度,也随着一系列人工智能致害事件的发生而变得悲观,集中表现为人工智能会否具有自主

意识,人工智能体的“行为”应当如何规制,人工智能产品致害的结果应当如何进行责任分配与承担等等。解决

上述问题首先应当回答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肯定论者与否定论者各执己见。综观

现有关于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肯定论述,可以发现肯定论者的目光无外乎着眼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前

景、人工智能刑罚以及具体的论证逻辑展开。反对论者的反驳则表现出针对具体问题一一回应的特点,缺乏体

系性和逻辑性。因此,本文将着眼于双方聚焦的具体争点,立足哲学视角,对肯定论者的观点进行本体论、价值

论和方法论多重角度的分析反思,并论述人工智能体的责任实际上归根到底是人的责任,对于人工智能体损

害后果的归责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产品背后自然人的归责予以实现。

一、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本体论反思

对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本体论反思,应当以人工智能的本源为起点。追溯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可以将

收稿日期:2024-01-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自主武器系统相关国际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BFX209)

作者简介:陶颖(2000-),女,云南曲靖人,辽宁大学民生法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和数字法学;涂永前

(1974-),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辽宁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法治、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治等。

169

社会科学家2024年第2期

[1]

其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两类。弱人工智能指各种模拟人或动物智能解决各种问题的技术。其与传

统的智能机器人相比具有大数据基础和深度学习的能力,能更为高效地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同时,与具有

自我意识、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能力的强人工智能相比,弱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性,应当能将其定义为人类的工

文档评论(0)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