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之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pdfVIP

大讲堂之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讲堂之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要真正理解中国,我们必须站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来看待中国

和中华民族。自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虽有过短暂的分裂,

但统一一直是主流。世界诸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历史连绵不断,中国

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其根脉深植于史前文化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

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5000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

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中

国,我们必须站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和中华民族,

唯有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怎么来的,到哪里去,才能更好的规划未来,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那么如何站在5000年文明的高度来理解中华民族,今天就让我们回

到最初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来展开,这一既是我们寻根

寻源,更是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源头的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在史前时期,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

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以及中华文明特性的基

本形成。在这一讲当中,我们会了解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

这一讲共有三个部分,中华民族起源,华夏出力和中华文明特性的基

本形成。我们将重点看看第一,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什么

是早期中华文化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史前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各文

化区域之间,通过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地理意义的多

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圈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就是中华

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昭示了中华文明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和发展路向。第二,早期中华文化圈或者说文

化上的早期中国,在后世发展成为文化上的中国,它对后世政治上中

国的形成和发展有奠定格局的重要意义。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史前时

期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就已初步展现。

我们首先来看中华民族起源,这里面有三个小的内容,一是中华大地

早期人类与文化,我们会回溯伟大祖国连续不断的百万年人类史,上

万年文化史。二是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起

源的重要阶段。三是在中华大地上各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地理环境

是孕育文明的摇篮,

那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

文明。

中华文明诞生于东亚大陆,中华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西部有帕米尔高

原,西南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西北有阿尔泰山,北面有蒙古戈

壁沙漠,东北有兴安岭和长白山,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形成了

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距今约5,000万至4,000万年,青藏高原

开始隆升,由此带来了我国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

接处形成的西北荒漠绿洲交错带,西南农林交错带,东部海陆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

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

这一复杂的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与对外

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是中国地

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迁徙,比向

西翻越高原峻岭,对自身的发展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

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这使得北亚

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同

时复杂的地理结构亦催生出各经济区域共存互惠的经济结构。黄河旱

作农业区,江南稻作农业区,草原畜牧区,东北农牧区、西南农林区,

彼此依赖,具有极强的功能互补性,形成了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在

这片地理样貌和气候类型丰富的辽阔,中华大地上早在约200万年前

就有了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已经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古人

类化石,显示出的诸多体质特征都体现出了区别于欧洲非洲的东亚地

区人类的骨骼形态。

可以说我国人类化石代表了人类体质发展的所有阶段和全过程,而且

还有一些过渡形态。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又有不平衡的现象,各区域文化也有一定的交流。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但在漫长的

岁月中,某个地区的文化因素也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例如我们都

知道细石器一般出土于北方地区,地处西南的四川,一般不出土细石

器,但在四川汉源的富林文化却出土了大量北方风格的细石器,这显

然是文化跨区域传播的结果。

前面我们提到过西部和北部高寒少雨,史前人类较难生存和发展,而

中部偏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我国史

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能源管理领域开发、方案设计、实施等,可承接开发咨询、方案设计文档等多方面内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