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上).docxVIP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上).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上)

2007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便宣布:从1月1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的理由与过去相仿,都是为了收缩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同货币当局用“小幅上调”的用语所显示的轻描淡写态度相呼应,市场也用“早已在预料之中”的心态做出了平淡的反应;不仅媒体已经没有了深挖细究的积极性,各类金融机构似乎也失却了“应当做点什么”的紧迫感。更有甚者,根据货币当局1月15日公布的资料,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1%,比上月低

2

1.04个百分点。另外,同期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已高达4.78%,比上月高出2个百分点。或许,利率的急落和超额准备金率的骤升,正是此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导因,但是,在央行公告之后,上述两个指标的走势,似乎并没有显示出向央行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明确动向。

如此等等都昭示我们:仅仅依靠货币当局,并继续沿用现有的政策手段来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恐怕已难走出困境,因此,在制度层面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略,已经刻不容缓。这里所说的“制度解决”,就治本而言,就是要寻找作为流动性过剩之基础的储蓄过多的原因并探讨应对之策;就治标而论,就是在储蓄率过高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之前,通过改革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

一、中国储蓄增长过快的根源及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1.政府部门储蓄率迅速提高是国民储蓄率提高的主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储蓄率高企并呈不断上升之势,便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曾经从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综合角度对之进行了解释。这一解释说明:中国储蓄率高悬,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且具有合理性的现象,因此,简单依靠政府各项政策对之进行调整,其效果是有限的。这一研究当然有意义。但是,由于定位在总储蓄的宏观水平上,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国民经济中,究竟是哪个部门在进行储蓄以及储蓄的动机是什么,因而,依据它还较难提出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分析将弥补这一缺陷。

利用1992~2003年的资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分解出我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变化(图1)。由图可见,1992~2003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和

3

企业部门储蓄率的上升,而居民储蓄率则是相对下降的。由于目前还得不到2004年以来资金流量的全部数据,我们不能确切地判断国民储蓄的这种部门结构特点在此期间是否延续。然而,鉴于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率渐趋下降、政府部门存款增长率迅速上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稳步增长的态势(图2),鉴于各部门存款增长率同其储蓄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有较大把握地推断:我国储蓄率的上述部门结构依然被保持着。

24

22

20

18

16

14

12

居民储蓄率(左轴)企业储蓄率(左轴)

10

9

8

7

6

政府储蓄率(右轴)

5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10

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图1中国储蓄率的部门结构(1992~2003)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10.09.0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10.09.0

8.07.06.05.04.03.02.01.0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政府存款占比(右轴)政府存款增速(左轴)全部存款增速(左轴) 7.0

政府存款占比(右轴)政府存款增速(左轴)全部存款增速(左轴)

7.0

9.2

4.65.76.05.1

4.6

5.76.0

5.1

3.6

3.63.6

3.0

4.3

图2政府存款占比及政府存款与全部存款增速(1997~2006)

通过对资金流量表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产生上述趋势的原因。

4

具体而言:

(1)居民部门储蓄率呈长期稳步下降趋势。1992年,居民储蓄率约为22.6%,到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66****9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