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整合宋城文化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ocx

整合宋城文化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合宋城文化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闪光之处,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对其他文学艺术门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学习、继承、弘扬古诗词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诗词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品格的培养和写作素养的提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困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文化自信”居于首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通过学习古诗词,这样以达成“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古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古诗词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如何让学生学好古诗词,更好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便成了教师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古诗词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不易理解,不容易产生共情,学生学习时容易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教师教学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尝试运用赣州宋城文化的优势打破古诗词教学的壁垒,梳理其困境,探究古诗词教学的突围策略。

二、宋城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宋城文化,是指宋代以来发生在赣州的城市历史文化。八景文化发祥地的八境台、江南最大的石窟寺通天岩、因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而闻名的郁孤台、全国唯一的宋代砖城墙、堪称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奇迹的福寿沟、洋溢着宋代人文气息的古浮桥、江西规模最大的文庙、年代确切可考的古慈云塔等,宋城文化为赣州赢得了“宋城博物馆”的美誉。

诗一样的赣州,梦一样的宋城。素有“江南宋城”之称的赣州在不断的发展变迁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苏轼、辛弃疾等在此留下众多诗篇,他们为赣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赣州人,我们不仅要开发宋城文化的旅游、文物价值,更应探索它的教育价值,让学生穿越历史的长河,欣赏宋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认识与鉴赏宋城文化的过程中,游名胜古迹,读名家经典,感受地域文化,传承耕读精神,培养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宋城文化融入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1.整合阅读,关联赏读

“双减”政策下,古诗词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时可运用“情境教育理念”“探究式教学法”等理念,采取“整合阅读,关联赏读”的策略。“整合”不应简单的叠加,而应整合宋城文化的现有资源,融入古诗词教学中。每位诗人常常会出现同主题的多篇作品,它们既有个性,也存有共性。通过整合宋城文化的相关资源,强化整体阅读,以期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在教学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为加深学生对“爱国”这个主题的理解,笔者进行了文体的迁移,引入宋城文化中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另一篇关于“爱国”主题的诗词),并融入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熟悉的“郁孤台”守将辛弃疾,以加深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同时,整合现代文《郁孤台笑了》,进行情感体验的迁移。

2.研学体验,浸润灵魂

整合宋城文化的相关课程资源,我们不仅要把宋城文化融入课堂教學,更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研学之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因此,教学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后,带着学生越过千年光阴,悄然拂去宋城的尘埃,揭开历史的面纱,感受时光在这座城留下的斑驳印记,体味郁孤台蕴含的人文历史及爱国情怀。

3.诗词扩写,模仿创作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或把古诗词改写成现代文,但落实难度很大,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历了对古诗词的整合阅读、关联赏读、研学体验后,教师要及时架设由读诗、品诗到扩写成文的写作桥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是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由知识走向运用的必然结果。

于是,有了现场体验后,有学生写道:“高大的石像闯入眼帘,只见左手持宝剑置于胯部,右手则一挥长袍,继而持住剑柄,仿佛下一秒便会拔剑出鞘,辛公的英气眉宇间那化不开的忧愁,目光移向西北的长安,深邃的目光中透出几多悲壮,溢出几多愤懑,更流露出几多无奈……”还有学生写道:“满腔热血无处施,奈何时不济辛公,命运多舛,如今古人已逝,江水东流,当年之姿、之情怀,可谓真英雄,可现今又有几人记得?”

4.吟唱演绎,体悟诗情

我们不仅要学习古诗词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