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基础知识培训.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器人培训;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机器人定义;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半个世纪以来,机器人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

该种机器人没有装备任何传感器,对环境无感知能力,智能按照人类编写的固化程序工作。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即属此类。

第二代:感觉型机器人

此种机器人拥有简单的传感器,可以感知外部参数变化,有部分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即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改变工作内容。

第三代:智能机器人

这种智能机器人可以认识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并能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完成任务。目前这种机器人大部分还是用于军事领域。;1、软硬结合;9;机器人三大原则;机器人的分类;工业机器人;13;娱乐机器人;15;家庭机器人;17;

竞赛机器人;19;军用机器人;21;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一、定义;二、发展方向;三、组成;组成部分关系图;1、执行机构;2、机械本体;3、控制系统;4、检测系统;四、特点;五、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六、机器人运动轴;A1、A2和A3三轴(轴1、轴2和轴3)称为基本轴或主轴,用以保证末端执行器达到工作空间的任意位置。A4、A5和A6三轴(轴4、轴5和轴6)称为腕部轴或次轴,用以返回实现末端执行器的任意空间姿态。;七、机器人坐标系的种类;1.工业机器人关节坐标系;2.工业机器人直角坐标系;3.工业机器人世界坐标系;4.工业机器人工具坐标系;5.工业机器人用户坐标系;机器人在关节坐标系下的动作是单轴运动,而在直角坐标系下则是多轴联动。除关节坐标系以外,其他坐标系均可实现控制点不变动作(只改变工具姿态而不改变TCP位置)在进行机器人TCP标定时经常用到。;工业机器人示教器;举例;移动机器人(AGV);46;点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操作流程;点焊机器人操作流程;简单的问题处理;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包括:

(1)弧焊机器人系统优化集成技术:弧焊机器人采用交流伺服驱动技术以及高精度、高刚性的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器,具有良好的低速稳定性和高速动态响应,并可实现免维护功能。

(2)协调控制技术:控制多机器人及变位机协调运动,既能保持焊枪和工件的相对姿态以满足焊接工艺的要求,又能避免焊枪和工件的碰撞。

(3)精确焊缝轨迹跟踪技术:结合激光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离线工作方式的优点,采用激光传感器实现焊接过程中的焊缝跟踪,提升焊接机器人对复杂工件进行焊接的柔性和适应性,结合视觉传感器离线观察获得焊缝跟踪的残余偏差,基于偏差统计获得补偿数据并进行机器人运动轨迹的修正,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的焊接质量。;弧焊机器人;激光加工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

(1)激光加工机器人结构优化设计技术:采用大范围框架式本体结构,在增大作业范围的同时,保证机器人精度;

(2)机器人系统的误差补偿技术:针对一体化加工机器人工作空间大,精度高等要求,并结合其结构特点,采取非模型方法与基于模型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机器人补偿方法,完成了几何参数误差和非几何参数误差的补偿。

(3)高精度机器人检测技术:将三坐标测量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机器人高精度在线测量。

(4)激光加工机器人专用语言实现技术:根据激光加工及机器人作业特点,完成激光加工机器人专用语言。

(5)网络通讯和离线编程技术:具有串口、CAN

文档评论(0)

友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都可以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