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挥想象,为题为“深山藏古寺”

设计一幅画。

说木叶说“木叶”林庚

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2.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3.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4.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文体解读“说”是一种文体。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月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3.南浦: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4.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和相思之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红豆》

补充材料物象是客观的,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那就是意象。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

说“木叶”林庚

作者简介“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林庚“皎如白雪,煦若阳春。”——吴组缃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诗与人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

梳理文本,概括大意,划分层次。

自学:抓关键句,理清思路1.跳过引用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木叶”,速读课文。2.概括段落大意。找出说“木叶”的关键句,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咏“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梳理思路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学习如何发现有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