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田老师八年级精品课程中考状元导师满分护航~绩效加练PAGE
PAGE8
PAGE
PAGE9
第一讲:
第一讲:等腰三角形的今生来世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如图,△ABC中,AB=AC,∠A=36°,BD、CE分别为∠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6个B.7个C.8个D.9个
△ABC中,∠CAB=∠CBA=50°,O为△ABC内一点,∠OAB=10°,∠OBC=20°,求∠OCA的度数.
OC
O
BA
B
A
如图,中,,BD平分.
求证:.
如图,点M是直线y=2x+3上的动点,过点M作MN垂直于x轴于点N,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N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提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个;
针对性练习
在等腰△ABC中,AB=AC,已知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AC相交所成的锐角是50°,则底角∠B的度数是.
如图,直线y1=kx+b过点A(0,2),且与直线y2=mx交于点P(1,m),则不等式组mx>kx+b>mx-2的解集是________.
问题提出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A(a,2a+1)在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则a=.
(2)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4,2)、B(-1,1),若∠A=90°,点C在第一象限,且AB=AC,试求出C点坐标;
问题解决
(3)近几年在经济,科技等多方面飞速发展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有一个繁华盛世,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地也都就本市特点修建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开发项目,如图2某市就其地势特点,在一块由三条高速路(分别是x轴和直线AB:y=x+4以及直线AC:y=2x-1)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计划修建一个三角形的特色旅游小镇,已知:D(-4,0)△DEF的顶点E、F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DEF=90,DE=EF,试求出该旅游小镇(△DEF)的面积.
如图,A(0,1),M(3,2),N(4,4).动点P从点A出发,沿y轴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上移动,且过点P的直线l:y=-x+b也随之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1)当t=3时,求直线l的解析式;
(2)若点M,N位于l的异侧,确定t的取值范围;
(3)直接写出t为何值时,点M关于l的对称点落在坐标轴上.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笔记区
笔记区
笔记区
笔记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