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教学 第4单元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同步教学 第4单元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成仁取义”的风骨一向为人称颂,历史上可以列举出来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12.你们同桌二人这次作业正确率高,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特给予表扬。()﹒﹒﹒﹒﹒﹒﹒﹒√×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不用于成就显著。课堂探究?素养培优【审美鉴赏】鉴赏点一: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1.阅读课文,概括“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的基本观点。【明确】(1)宣夜说: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2)盖天说: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3)浑天说: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鉴赏点二:鉴赏文章的说明方法2.《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提到了中国古代四种宇宙结构学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明确】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这种安排既使说明的层次清晰,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过程。3.《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在说明浑盖之争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明确】主要采用了:①作比较,如第8段,将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争论的话题一目了然。②引用,为了说明双方观点的不同,作者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刘焯、朱熹等人的话,使说理更加充分真实。【思维锤炼】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来看,浑盖之争有什么特点及意义?试概括说明。【点拨】特点: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意义:①体现了中国古代在科学发现中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②政治和宗教不介入学术之争,科学发现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③促成了众多科学问题解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综合素养实践】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研讨了科学哲学、科学史问题。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体现了这一点。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体现了这一点。课文在陈述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表明文章的观点并引发哲学思考,事实充分而富有理性。拓展阅读?文化传承【主题阅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含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精神强调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承科学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不断推进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品·国学】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赏析】诗的开首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恺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就是力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