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1
练习课(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95~96“练习二十三”第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优点和作用,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在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作用,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关于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1)“移多补少”法;(2)“先合后分”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预设2: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预设3:统计两项或者两项以上项目的条形统计图叫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简称复式条形图。
预设4: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1)能清楚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2)便于比较、分析两组(或多组)数据。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这么多新知识,今天我们接着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引导学生整理复习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预设1:用小丽、小红、小兰及小芳的年龄相加的和除以总人数就可以求出她们的平均年龄。注意小芳与小红同岁,所以小芳也是8岁。
预设2:根据“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即可求出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
2.课件出示习题。
(1)同桌讨论:小明和小红谁更高?
(2)全班汇报交流,说说你的理由。
【学情预设】不能确定谁更高,因为平均数只能反映两个班的学生身高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不能确定个别对象的身高,所以不能确定谁更高。
3.课件出示习题。
(1)学生大声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可能有少数学生不知如何动手,教师要及时引导:前五次数学测试的总成绩会求吗?除了第五次数学测试成绩以外,前四次数学测试的总成绩呢?
【设计意图】平均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简单的变式练习,加强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
4.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第(1)、(2)题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第(3)题是开放性的,要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来提出问题,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和鼓励。
5.教科书P95“练习二十三”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的纵轴,与前面的统计图进行对比:以前学习的统计图纵轴原点往上的第1格表示的数量和其他的格是同样多的;而本题中纵轴原点往上的第1格表示的是70岁,其他每格表示的都是2岁。
(2)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表示?
(3)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当一组数量很大且比较接近时,为了制图和数据分析方便,可以将0往上的第1格画为折线,表示它与其他的格表示的数量不同,它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表示不同的数量。
(4)学生独立画图解决问题。
(5)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绘图、识图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P95“练习二十三”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汇报。
2.教科书P96“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认真读题,仔细观察统计图,口答第(1)题。
(2)同桌相互交流获得信息。
(3)自己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到: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逐年增加,固定电话用户数量逐年减少。
3.课件出示习题。
(1)引导学生分析:当有4次的测试成绩为满分100分时,还有1次的测试成绩就是可能出现的最低分。
(2)学生尝试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列式:92×5-100×4=60(分)。
4.课件出示习题。
(1)小组讨论得出:分别求出总路程和总时间,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及时纠错。
【学情预设】上山时间为1200÷30=40(分钟),下山时间为1200÷60=20(分钟),
平均速度为(1200+1200)÷(40+20)=40(米/分)。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一方面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进一步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及作用。
四、拓展练习
1.教科书P96“练习二十三”第6*题。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在比赛中计算平均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