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混声合唱《雨巷》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
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三十年代象征主义文学的最佳代表作品之一。作者运用象征性手法巧妙地将“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等意象相结合,共同构筑一场易醒易碎的忧伤幻梦。2017年,夏炎彬将这首诗谱曲,创作出一首与原诗同名的混声合唱作品《雨巷》。该作品主题动机简单而富有理性,多声部创作手法形式多样,和声语言丰富,大量使用不协和的二度音程等特征,极大程度体现了原诗“凄美、朦胧”的意境,同时音乐的创作手法也体现了音乐与诗词的高度融合。本文将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从音乐与文学融合、音乐的特性和声运用、复调写作等方面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雨巷》;音乐创作;混声合唱
一、作品整体结构
(一)歌词文本结构
《雨巷》全诗紧紧围绕“丁香般的姑娘”来展开叙述,从第一节希望逢着到第四节走进,然后第五节飘过、走远直至消失,最后又回到独自彷徨在雨巷中,刻画出诗人孤独、彷徨、惆怅、恐慌、不舍再回到孤独、彷徨的心理历程。
全诗共有七节,每节有六行,诗句长短相同,诗中在每节的韵脚上反复出现的“雨巷”“姑娘”“彷徨”“惆怅”等双音节词语,给人造成相同的音效,这样的写作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富有整齐美,将全诗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中运用了复沓(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叠句(悠长、悠长,远了、远了)等手法,加上它唯美精致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和谐的韵脚、双声的叠韵词和回环复沓的句式构成了整首诗音乐美的元素。
(二)音乐结构
这首作品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属于再现复三部曲式。首部(5-43小节)是变化重复的二段式,A段由两个方整性乐句组成,上句主调G大调经过二级上属和弦转入下属方向a小调上,并做完满终止。下句在A大调做大小调交替继续陈述,最终结束在主调的关系小调e小调上。B段也包含两个乐句,A1句延续e小调的调性继续发展最终停在属方向b小调上,b1句调性从同名大调B开始,与b句一样,同样做大小调的交替,最后在36小节第三拍通过同主音小调的主和弦转向属方向的f小调上做完满终止,终止过后有五小节的补充,最终回到e小调上,为中部进入做了调性准备。从旋律节奏音型和调式来看,前后两段性格与呈示主题相近。A1句在A句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通过模仿手段进行扩充,加厚了和声音层并丰富和声语言,b1句在b句基础上变化重复,频繁的运用离调和弦推进及力度的强弱变化将该段推向高潮,高潮过后力度从f逐级减弱至pp,结束比较舒畅不显突兀,同时也与A段情绪相呼应。
中部为插部型中部,该段处于原诗的第五节,是抒发情感的高潮部分,曲作者出于对结构对称性和情感表达的考虑,将该节分为两个乐句。主题运用一段全新的材料来展开,c句在e小调上插入新的材料发展。男中音solo的旋律发展具有上行特点,对d句的上行音阶有着预示作用。d句转入B大调上进行,运用了堆砌手法,音阶不断上行涌动,为旋律做色彩铺垫,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内心深处暗流涌动的情绪。c,d两句之间的段落界限较不分明,两句之间衔接紧密相互交错,具有典型的插部型中部的特点。
再现部为变化再现,作曲家运用倒序的手法,所以从材料布局上来看,全曲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旋律音层上缩减为一个声部,调性同首部b句一样在A大调上做大小调交替,在乐尾通过e小调与主调完美连接。a2句歌词“飘过”与a句的“逢着”相对应,也是在两段词中唯一的不同之处,但是两个乐句在旋律节奏和性格上完全相同,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在“飘过”上运用自由延长的标记显然更为期待。调性在句尾转调a小调上,这种开放性的结尾为全曲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也体现出诗人仍然怀着走出雨巷的执着追求。尾声用跳音演唱形式模仿雨滴,营造全曲从头至尾下着朦胧小雨的意境,最后停在具有五声纵合的色彩性和弦上与引子形成了首尾呼应。
结构分析图如下:
二、音乐与原诗的融合
通过对合唱作品《雨巷》的研读不难发现,曲作者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原诗的独特的结构、句法、表现手法进行音乐创作,不仅在标题上相同,而且在结构、调性、旋律、和声、速度等方面展现了音乐与原诗的高度融合。
(一)结构
结构上两者相融合,原诗《雨巷》歌词篇幅较长,共分为七节,每节六行,合唱作品《雨巷》在结构上分为八个部分,为了句式对称和情绪的需要将原诗的第五节分为两个部分,与原诗结构基本一致,除引子与尾声外,各部分的规模较为工整,以八小节为基础,与原诗每节长短一致。
(二)情绪与调性
调性的变化是在音乐创作手法中是最能表现歌词情绪的手法之一,调性的运用与原诗情绪相融合,《雨巷》的调性同原诗结构一样,基本上是单句成调,调性分明,《雨巷》转调频繁,随着情绪的加强调性也不断变化。首部调性从G-A-B的层层递进预示着情绪的加强。中部是高潮部分,曲作者出于对结构对称性和情感表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