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李杜诗歌精读》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IntensiveReadingofLiBaiandDuFu’sPoems
学分:1
学时:总学时16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教学单位:人文学院
修读学期:第6学期
一、课程描述和目标
《李杜诗歌精读》以李白、杜甫部分代表性诗歌作品作为学习对象,通过精读、吟诵等方式学习作品,同时讲授李白、杜甫生平经历和思想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李白、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对李杜诗歌的精读学习有助于认识古典诗歌的延续性与创新性,能更好的评估唐代诗歌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相关能力。
本课程属于文学类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生已修的《中国古代文学3》等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
系统了解李白、杜甫的生平经历与思想特征,掌握其代表作品、主要艺术风格和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影响。掌握李、杜诗歌创作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了解古代李、杜诗歌传播与接受简史,及当前学界对于李、杜研究的最新动态。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解读中国经典诗歌作品的能力,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理解、鉴赏、批评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代表作,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引导学生树立通过查阅文献、梳理材料提炼观点,进行论证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文学文献材料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古代文学文献材料进行创造性写作,能够初步解决分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问题,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在《中国古代文学3》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了解李白、杜甫的经典诗歌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认同,对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独立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基本常识,以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和提高教学对象的思想道德情操。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本课程支撑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以下3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毕业要求3-3、3-4、6-2系中支撑M。具体对应关系及权重如图所示: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指标点3-3.审美鉴赏:具备较强的文本阅读及审美鉴赏能力,能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具备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及评价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2
0.35
指标点3-4.文化传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具有熟练的地域文化和语言调查研究能力,获得深刻的地域文化沉浸与体验。
课程目标1
0.35
指标点6-2.学科育人:在将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把育人有机融入到各项语文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发挥语文学科在文化、审美及综合育人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课,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程目标3
0.3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由出生地与种族的考察看李白特殊的文化个性
基本要求:系统掌握王琦注《李太白集》及李集主要注释本情况、李白出生地、李白成长的文化背景、李白卒因、初唐文学传统与李白出蜀前的创作
德育要求:李白爱国与进取精神的生成背景
教学重点:李白的出生地、成长文化背景、卒因与早期创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渡荆門送别》
教学难点:李白的出生地
1
教师讲授
多媒体展示
师生探究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2
由婚姻与求仕看李白前期的生存方式与艺术精神
基本要求:系统掌握李白在第一次漫游及安陆时期的心态与创作,李白的婚姻、求仕方式,李白的漫游与创作及一上长安之说
德育要求:李白以漫游、隐居求仕行为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李白第一次漫游及安陆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望天门山》《长干行》《金陵酒肆留别》《夜泊牛渚怀古》
教学难点:李白的婚姻情况
1
教师讲授
多媒体展示
师生探究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3
李白受诏入京前后的活动与创作——盛唐文化与李白形象的定位
基本要求:系统掌握李白天宝元年入长安、天宝三年离开长安的原因、经历及诗歌创作情况
德育要求: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教学重点:盛唐文化与李白得名,李白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李白与道教,《清平调》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