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_原创精品文档.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人教版必修5)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

《咬文嚼字》

(二)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

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

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解析

通过对文章列举事例的分析,理解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搜集、

整理事例的方法。从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入手,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课文列举事例的方法,然后

分析课文列举的事例,接着分析五组例子体现的意义。

三、问诊断分题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学生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可以

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

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

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

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

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

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

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

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

学历史的著作。

二、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

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

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

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路归纳:具体——一般

现象——本质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

“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

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四、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

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

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

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

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

感的需要。

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

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文档评论(0)

155****3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