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docx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二、训诂、校勘

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训诂学术语。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又叫音训、因声求义。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

(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

(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例子:“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7)歧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

例子:《尔雅·释言》:“祺,祥也,祺,吉也。”

5、训诂常用术语(同古书注解)

(1)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一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后面。

例子:○1《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

熟曰馑。”

○2《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2)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它。

例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3)貌、之貌:释义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例子:《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4)犹、犹言:释义术语,使用这个术语时,表示释者与被释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通常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例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

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例如:《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郑玄注:“兴之言喜也。”

(6)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例子:《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7)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一般用来注音。

例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澧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

全相同。只是相近。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8)如字:注音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但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本音读,这就叫如字。

例子:《礼记·大学》:

文档评论(0)

友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都可以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