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14课重点内容.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重点总结——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文明的特点:

“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聚)

二、从部落到国家

重点结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转向文明社会的根本动力。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

西周

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3)内容:分封土地人口和爵位

(5)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7)评价: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统治秩序)

确立和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王国家结构)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和保障疆域;(边远疆域)

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趋同)

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级结构)

②消极方面: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地方分权与割据)

③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封建社会的贵族政治现象)

宗法制

(1)由来:夏商周一直推行宗法制。

(2)含义: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5)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7)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影响:

①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本质:分封宗法制逐渐走向瓦解;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评价:战乱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推动了改革和社会转型;有利于趋向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的吸收和扩大。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开始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军功爵——军事上社会转型)

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增加国家赋役)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经济上社会转型)

实行什伍连坐;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中央垂辖管理(中央集权)——政治上社会转型)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长、广、彻底)

④影响:潮流: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型: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富强: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奠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民本思想、德治;西周重民保民思想的继续发展)。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二)老子

主张: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②包含朴素的辩证法。③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一)社会背景

1.根本上: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引起意识形态的反应(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2.经济和阶级: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3.教育上: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学术下移,文化知识向民间传播;

4.统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大动荡时代,诸侯国争霸兼并的需要)

5.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代表思想

(1)儒家:战国代表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历史理解:荀子的治国思想概括为:礼法并用,体现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荀子是战国时代的集大成者;

文档评论(0)

liuhaibin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