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课题:15自相矛盾
课时:一
备课时间:3.25
教学目标: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
誉、吾”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教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学法:合作讨论发
教学工具: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环节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
(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问题。
(1)学生自由说一说。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3)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2.生读自相矛盾
3.生认真观察
4..学生交流汇报。
5.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灵武市第五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
活动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环
环节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活动意图: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而设计。
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5.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教师活动: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鬻盾吾盾弗能夫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课文全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学生自由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
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课件出示:
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活动:
1.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学生思考交流。
3.生朗读课文。
4.小组讨论交流
5.学生自由交流
6.生说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7.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学生活动:
1.学生回忆,并表达。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
4.学生思考并回答其中的小题。
5.学生思考并回答。
6.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思考并回答
(2)学生读文言文。
7.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
(5)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那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