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佩栋:桩在中国的起源(桩基峰会).pdfVIP

史佩栋:桩在中国的起源(桩基峰会).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TheOrigin,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ofPileinChina

ShiPeidong

桩在中国的起源、应用与发展

史佩栋

SectionⅠTheOriginofPileinChina

第一节桩在中国的起源

桩在中国起源于距今6000-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考古学家于1973年和1978年相继在长江下游以南浙江省东部余姚市的河姆渡

2

村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占地约4万m的木桩和木结构遗存。经放射性碳

14测定,该遗址的浅层第二、第三文化层大约距今6000年,深层第四文化层大约距今7000

年。这是太平洋西岸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处文化遗址,也是环太平洋地区迄今发现的规

模最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处文化遗址和木桩遗存。参见图1-1和图1-2。

钱塘江

图1-1河姆渡文化遗址位置图

1

图1-2河姆渡出土木桩现场

据报道,美国肯塔基大学的考古学家曾于1981年在太平洋东南沿岸智利的蒙特维尔德

附近的森林里发现了一间支承于木桩上的木屋,经放射性碳14测定,据称是距今约12000

至14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它可能比中国的河姆渡遗址大约还早6000至7000年。但是该木

屋遗存迄今未闻有任何后续报道。

中国的考古学家自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又在浙江余姚市的鲻山(东距河姆渡

约10公里)等地发掘了木桩遗迹,其时代与河姆渡遗址相同。

河姆渡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已具备了制桩和打桩的成套工具,其中包

括使今人十分惊奇的带有木柄且用榫卯结合的石斧、石凿、石槌、木槌,以及用动物骨制成

的锐利的刀具等。

河姆渡现今海拔高程平均约3~4m。所发掘的第四文化层位于今自然地面以下约-3.25

至–3.80m。其所出土的数百根木桩或直立,或微斜,大多高出当时地面约800mm至1m左右。

图1-2所示木桩,其截面有圆形、方形和板状三种。圆桩直径约Φ60mm~Φ180mm不等;

方桩尺寸约60mm×100mm至150mm×180mm不等;板桩厚度约14至40mm,宽度约100~500mm

不等。桩的入土深度一般为400至500mm,承重桩的入土深度约1m多;桩的下端均被削尖。

考古研究认为,根据这些木桩的排列规律及其附近所出现的众多的带有榫头、卯口或互

相绑扎(当时已用绳绑扎)的大小梁、龙骨和地板等木构件推测,这些木桩应是3栋高架木

屋的桩基础。木屋的纵长×进深大致分别是26.4m×6.9m,21.6m×7.5m和11.6m×6.9m。

研究认为,该处古地貌应是背山面水的一片沼泽。木屋采用高架,主要是为了临空避水防潮;

木屋较长,乃是氏族共居之所需。

河姆渡高架木屋的上部形态在发掘时已荡无痕迹。但据史料记载此类建筑物在古代曾流

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云贵高地及海南岛等地,亦流行于环太平洋沿岸的其它地

区。它在中国建筑史上被称为“干阑式建筑”。这种高架木屋,先民不仅用来居住,而且也

作仓贮和豢养牲畜之用。研究认为,其形成过程和典型的外貌可追溯如图1-3所示。它表明,

“干阑式建筑”乃起源于人类的“巢居”生活。图1-4是今人在河姆渡遗址仿建的“干阑式

建筑”一角。图1-5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外景。

图1-3“干阑式建筑”的形成过程

(a)独木架巢

文档评论(0)

152****7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学教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