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胰岛素的作用—对糖代谢的调节胰岛素肝脏脂肪肌肉葡萄糖摄取脂肪合成糖原分解糖异生葡萄糖摄取糖原合成抑制作用促进作用葡萄糖摄取糖原合成第31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成药:例如“通脉降糖胶囊”----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起到活血通络、营养神经的作用,从而减轻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第32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第33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第34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第35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第36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第37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六谷类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糖尿病应严格限制,而肉类不是糖,应该多吃以减轻饥饿感。第38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七饮食控制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因此进食越少越好。第39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八消渴丸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可以经常服用。与其它药物合用会提高后者的药理作用。第40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糖尿病饮食误区之九使用胰岛素后人体会依赖,导致其它口服药失效,甚至会造成终身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结局,因此要避免用胰岛素,能不用尽量就不用。第41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糖尿病若干问题的再认识糖尿病饮食误区之十口渴等糖尿病症状一旦消失,或血糖正常,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就应该立即停药。第42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感谢大家观看第43页,共43页,5月,星期六,2024年,5月***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症。持续高血糖是其生化特征。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产生抵抗。即胰岛素抵抗(IR),胰腺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人体中的糖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不仅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构成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因素的调节下,体内的糖维持与机体相适应的代谢平衡。血糖是反映糖代谢状况的常用指标,临床上常见的糖代谢紊乱主要是血糖浓度过高或过低。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相对恒定,这是在激素、神经以及肝脏、肾脏等因素调节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对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单位转换:1mmol/L=18mg/dl;1mg/dl=0.0556mmol/L***血糖的浓度取决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平衡。血糖的来源受到机体是否进食的影响,而机体对血糖的利用情况则决定了血糖的去路。血糖的来源:1、糖类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糖类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后生成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等单糖,再被吸收入血,这是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2、糖原的分解:饥饿状态下,肝脏储存的糖原经酶分解成葡萄糖后入血,这是空腹血糖的主要来源,也是维持血糖恒定的重要机制。肾脏也可分解糖原产生少量葡萄糖。3、糖异生:空腹时,体内的一些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乳酸和甘油等可经肝脏的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血糖的去路: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是血糖的去路,其代谢过程根据机体的需要而定。1、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产生能量;2、餐后葡萄糖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转换为糖原储存。3、转换为甘油三酯、蛋白质或氨基酸等其他非糖物质。4、转换为其他糖及糖类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5、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从尿排出。**高血糖的症状多样。可有典型或不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参照高妍的图。***T2DM一般起病缓慢、隐蔽,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从40岁起,患病率增加。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常有视物模糊,体力和体重不同程度的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病人通常不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