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精选文档.pdfVIP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精选文档.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读书人士所必须参加的人才选拔

考试,也是历代封建王朝领导者独有的选拔官吏的考试机制。因为在

考试过程中又选用了分科取士的方式,因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科举

制”。从隋朝开始盛行这项机制,一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的最后一

次科举考试,共历经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清朝末期,人们对这项科举

考试有着不同的观念与理解,多数人对其依旧持否定观念,一度将其

视为一个“贬义”的词语,认为坑害了不少文人学士。如今,我们需

要对这项传承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这项

科举制度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不仅

如此,即使对现代教育和高考制度也有重大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表现

1.文化方面

科举考试制度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传承下来,为了

保证考试的效率,文人学士最为注重的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假如一

个读书人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那么该如何去谈治国之道。所以秉承

着这样的思想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也就不断延续下去。其次,科举考

试制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假如没有科

举考试制度,也就没有我国古代璀璨的文化体系,例如,诗、词、歌、

赋的繁荣发展与传承,唐代小说

的兴盛与延续,所以说,科举考试制度对我国文化体系的延续与

传承有着难以形容的意义。再次,历朝领导者都要通过科举制度来选

拔人才,据史料记载,在一千三百年间,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超

过了十万余人,而举人、秀才人数更是以百万人计。我们说这些人群

中并不全是有识之士,但是能够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多数也称得上

是学富五车了。尤其是宋朝到清朝的名臣将相中,通过科举考试出身

的进士人数占据了大多数。并且在明朝英宗之后的内阁惯例更称得上

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以说要想去朝廷中效忠

国家,就必须要通过科举制度。曾经在明朝时期,利玛窦来到了中国,

看到所有管理国家的大臣皆为科举制度所选拔出来的。最后,科举制

度有利于普及文化知识,营造学习读书风气。尽管这种促进作用也是

因为人们对于功名的追求,而不是主观想要去渴求知识,但是却在客

观上让当时社会读书的风气显露出来。

2.个人角度

在封建社会中,如果出生于普通家庭,要想金榜题名,飞黄腾达,

就必须要依靠科举考试。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制度标准开始放低要

求,不管出身、贫富都能够去参加,这无形中为封建政府拓展了选拔

人才的来源,并且也能够让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借助科举考试制度流

动于上层,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

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

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

祖、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蔡元

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3.社会角度

这样开放的考试制度,吸引了不少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渗透于政

权,他们知道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并且也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政

治根基,提高当时社会的行政效率,这项政策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

经济。在明朝、清朝出现的进士人群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出生于寒

门,祖上并没有做官的背景,他们假如能够一跃龙门,那么就能够飞

黄腾达。历朝历代的学子们天天不辞辛苦地去读书,只不过想要一举

成名,光宗耀祖。甚至可以说,这种科举考试制度是笼络人才、控制

社会知识分子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封建政治统治。

4.机制与细节对现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为当时科举制度不限范围,所以体现出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

为了防止一些考官出现偏向、作弊的现象,历朝历代又用了多种规定

来防止徇私舞弊的现象,例如,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进

而保证官员不受外界干扰。这种几近透明的选官机制,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减少了官员的主观影响,侧面体现出朝廷

任人唯才、唯贤的原则,逐渐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能够提

供给每个人平等、公平、透明的进入仕途的机会。并且诸多知识分子

进入当时封建统治机构后,稳固了统治阶层的政治根基。与其他封建

选官制度相比,科举考试制度要明显进步许多、合理许多。与过去的

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相比,这种科举考试机制称得上是一种公平、

公开及公

文档评论(0)

156****60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博士研究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