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正义.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角形的正义(justice)

——关于青少年犯罪

三角形(triangle)向来是稳定(stable)的代称,而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理想司法体系也应当具备这一特性,所以我们不妨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法律追求的正义能否以三角形的逻辑构成闭环(closedloop)。

看到邯郸所发生的这个让人痛心疾首的案件,我登时想到了不久前我身边发生的一件相似度很高的案件,虽然它并不是重点,但我们应当从中知晓目前的严峻形势,那就是青少年犯案率正在不断上升。

当然,我觉得大家也不要产生对我们的时代失望与失落的情感,我相信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坏人变多了,犯罪手段变残忍了,更应该是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渠道更广,让我们能够得知更多的骇人听闻的事件。

从刑法角度来看,未成年犯罪(Juveniledelinquency)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话题。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太多太多悖论(参见我之前发过的法律的悖论那篇说说相关)。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基本原则与“未成年人保护”这个特殊保护原则之间的矛盾(conflict)。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打破了吗?为什么未成年人犯下如此恶行却不用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我想是没有被打破的,因为这又又又涉及到法律里面的万金油问题——主体不适格(Subjectineligibility)

我觉得未成年人保护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体现,因为未成年人,不管他多么地聪明智慧成熟他总是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与身体素质,他缺乏相应的民事能力(civilcapacity)因此未成年人应当得到司法保护(judicialprotection)。举个简单的例子,13岁的张三在放学后被一个凶神恶煞的混混李四绊了一跤,然后李四伸手去够旁边的一块砖,张三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先下手为强把李四一砖磕死了,同一天,25岁的赵一在下班的时候被一个凶神恶煞的混混钱二绊了一跤,然后钱儿伸手去够旁边的一块砖,赵一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先下手为强把钱二一砖磕死了。这两个案件极度相似又极度不相似,因为二者的防卫能力不同,这两个案件最后的判决极有可能就是前者正当防卫(rightofself-defense)而后者防卫过当(excessiveself-defence),你觉得公平吗?如果这时候你再类比,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犯下相同罪行,二者应当有相同的处罚吗?

同罪同罚(Samecrimeandsamepunishment)?同罪异罚(Differentpunishmentforthesamecrime)?

积极道德主义(Positivemoralism)?消极道德主义(Negativemoralism)?

没错,在法的正义三角中,法,理和情以及外围的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者这六种主体构成了一个主要的逻辑空间。以法为核心,以道德为半径,判决就是在这样的图形中寻求一个合理的区间。

回到这个案件上来,大家觉得那几个孩子应该判重刑还是轻刑?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法律只是对人的最低道德标准,不能强行用法律的力量来推行高标准的道德仁义,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用法律手段来惩治极恶,那不然法律的意义在何处呢?

积极道德主义将道德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这肯定是不合适的,在入罪层面,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因为罪刑法定(Alegallyprescribedpunishmentforacrime)原则禁止对行为人的类推解释(Analogyexplanation),否则就会使法律带上强制伦理的立场与标签。

而消极道德主义是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以道德作为出罪的标准。相关的大陆法系(Continentallawsystem),普通法系(Commonlawsystem),正当化行为(Legitimatebehavior),违法劝阻事由(Reasonsforillegaldissuasion),可得宽恕事由(Exculpatorycause)实在是争辩了上百年都辩不清楚,此处直接简单粗暴按我的想法解释为道德所容忍与鼓励的行为不属于犯罪。

那三个孩子的行为到底怎么判决?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这将是一个法律悖论的生动映象。但我们不妨直接回到根本处,问自己心灵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三个孩子的行为邪恶(evil)吗?

我知道不能简单以邪恶与否作为判案的标准(standard),但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切不可忘记被害人的深重苦难(suffering)与其家属这一辈子的难以忘怀的伤痛(sorrow),更不可忘记这背后多少相似案件受害人极其家属的痛苦(painful),我们不能让他们对我们绝望(bedesperate),对law绝望。

法律的正义是一个三角,但法律中处处充满着悖论(paradox),法律不允许被挑战可也时刻被挑战,这导致法律的三角正义处于薛定谔(Sc

文档评论(0)

159****53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