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101145123319

课程名称(中/英文):传热学

课程类别:个性化选修课程

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课程简介

1.课程任务与目的

《传热学》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着有着

广泛的应用。传热是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基本的物理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企业的能源消耗、

产品质量及设备寿命等,因此,传热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本科生应该掌

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传热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加

强学生对材料加工过程中传热现象的理解和重视,为进入实际生产打下基础。在本课程钢的

加热工艺和加热设备环节,介绍我国在钢铁冶金方面的成绩回顾,起到激发学生道路自信,

投入经济建设一线建功立业的热情。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品

质和敬业爱国精神的人才。并使其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理论,掌握钢材在不同生

产阶段进行加热时产生的缺陷、加热工艺制定的相关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能够在建筑型材、

机械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工艺、新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等工作;增强

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多渠道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持续自我完善,能够快速适

应职业发展与岗位变迁。

三、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指标点1.3]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科学基础专业知识分析

533

选择材料、制定合理的材料组成,揭示不同元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毕业要求指标点2.3]能够借助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解决材料设计过程中的实

际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指标点4.3]能够根据研究方案,利用实验平台或装置,安全的开展科学实验,

分析和解释材料设计的结果,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课程教学目标

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理论规律、掌握传热

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要求掌握三

种基本的传热方式中稳定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对流和辐射传热量的计算。(支撑毕

业要求指标点1.3)

教学目标2: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基本

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3)

教学目标3:掌握不同种类钢材在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加热时产生的缺陷、加热工艺的制定

及注意事项。掌握三种基本加热设备:推钢式加热炉、环形加热炉、步进梁式加热炉的基本

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参数。熟悉钢材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加热温度的制定依据、

三种基本加热设备(推钢式加热炉环形加热炉、步进梁式加热炉)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和优缺

点。(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3)

教学目标4:掌握肋壁效率、肋化系数、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概念;了解肋壁的计算;了解

对数平均温差公式的推导及冷热流体的换热曲线形状;了解复杂布置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

了解换热器热计算的种类、方法、区别;掌握换热器的效能、传热单元数NTU;了解换热器

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了解传热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了解威尔逊图解法。能够进行第

三类边界条件下通过平壁、圆筒壁传热的计算;能够进行典型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以

及换热器的热计算。(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3)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学时分配

学时完成课程

知识点教学内容总学时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