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编号
SJ-BD-59-2012
代替
规范等级
三级
XX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技术规范
LS-DYNA后排座椅行李箱冲击建模规范
RegulationforLuggageRetentionAnalysisWithLsdyna
2012-2-13制定
XXX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本规范旨在建立能够满足法规GB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要求的仿真分析模型。本规范中采用的图示模型为B501行李箱冲击分析模型,单位:mm,Kg,ms。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管理。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碰撞安全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规范编号
制定/修订者
制定/修订日期
批准
日期
LS-DYNA后排座椅行李箱冲击建模规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安装在M和N类汽车后排座椅行李箱冲击防护分析。
本规范中关于模型参数的设置参照LS-DYNAVersion971KeywordUsersManual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B15083-2006
《CAE模型命名规则》
3术语
本规范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3.1座椅(seat):包有垫饰且供单个成年乘员乘坐的装置。座椅可与车辆构成整体结构,亦可为非整体结构。
3.2“R”点:指制造厂为每个座椅规定的,与车辆结构相关的基准点
4要求
后排座椅行李箱冲击分析是主要是考察后排座椅强度及与车身连接处的强度是否能够满足要求。根据后排座椅具体情况,分析模型所包含部件也会有所不同,通常可以分为车身带防撞横梁的固定式后排座椅和不带防撞横梁的可活动式座椅。
固定式座椅:主要包含后半部分白车身和行李箱冲击模块;
可活动式座椅:分析模型主要包含后半部分白车身、后排座椅、行李箱冲击模块。
固定式座椅
可活动式座椅
图1行李箱冲击分析模型组成部件
4.1网格划分
针对该模型中大部分钣金件采用shell单元进行划分,网格质量标准如表1所示,对于关注位置需进行网格细化,如图2所示。
表1网格质量标准
MinSize
MaxSize
AspectRatio
warpage
Maxinterioranglequad
Mininterioranglequad
Maxinteriorangletria
Mininteriorangletria
Skew
Jacobian
%ofTrias
4
12
5
12
130
45
100
30
40
0.6
5
图2模型细化位置
4.2单元属性
ELFORM:16SHRF:0.833NIP:5
图3单元属性设置
4.3模型连接
该模型的连接主要有螺栓连接和铰链连接(转动铰,做法见附录一)
螺栓连接:Constrained_Rigid_Bodies注:Block承载平面需避免与车体发生穿透干涉铰链连接:
螺栓连接:Constrained_Rigid_Bodies
注:Block承载平面需避免与车体发生穿透干涉
铰链连接:Constrained_Joint_Revolute_ID
螺栓连接:Constrained_Rigid_Bodies
4.4接触设置
车身总成自接触:Contact_Automatic_Single_Surface_ID
座椅总成自接触:Contact_Automatic_Single_Surface_ID
冲击块block自接触:Contact_Automatic_Single_Surface_ID
车身与座椅之间面接触:Contact_Automatic_Surface_To_Surface_ID
Block与车身、座椅面接触:Contact_Automatic_Surface_To_Surface_ID
Contact_Automatic_Single_Surface_ID
Contact_Automatic_Surface_To_Surfac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SJ-BZ-3-2008安全带及儿童座椅固定点布置规范.doc
- SJ-BZ-18-2006安全拉手布置规范.doc
- SJ-BZ-87-2011-侧气帘布置规范.doc
- SJ-BD-47-2011-车辆行人保护前罩板总成设计规范.doc
- SJ-BD-51-2011-座椅滑轨动态强度分析规范.doc
- SJ-BD-52-2011-车辆行人保护前罩装饰件设计规范.doc
- SJ-BD-58-2012-LS_DYNA B柱内饰建模规范.doc
- SJ-BD-64-2012-LS-DYNA车门、B柱内饰碰撞模型连接规范.doc
- SJ-BZ-82-2011-车门内饰板立扶手布置规范.doc
- SJ-BZ-83-2011-车门内饰板内扣手布置规范.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