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两首诗中重要的词语、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
2.赏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3.品味诗歌精练传神的语言,感受诗中真挚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联系所学,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悯农·其二》和《归园田居·其三》,这两首古诗的内容都跟什么有关系呢?从
而引出关于“劳动”的话题,那么今天让我们和古人一起亲历劳动的情景,走进《芣苢》,
走进《插秧歌》。
二、初读文本,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1、《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
前6世纪)的诗歌,共三百多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
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
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成为“六经”之一。
《诗《诗经经》“》“六义六义””指指““风风、、雅雅、、颂颂、、赋赋、、比比、、兴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
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比喻,对
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2.《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古诗。“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该地的歌
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即车前草,嫩叶
可食,全草和种子可入药。这首诗是当时人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3.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
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
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
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
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
斋集》。
4.《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于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今江西吉安市);
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二)词语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芣苢()掇()捋()
....
袺()襭()鍪()
...
胛()莳()匝()
...
雏()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薄言袺之
.
②薄言襭之
.
③笠是兜鍪蓑是甲
..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
...
⑤秧根未牢莳未匝
..
(三)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要求:(1)写下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2)把自己与小组同学交流的收获
记录下来;(3)小组长整理形成本组最佳成果,并在全班展示,师生共评。
任务一:《芣苢》《插秧歌》两首诗都描写了劳动的场面,各是怎样写的?请结合相
关诗句加以分析。
任务二:《芣苢》《插秧歌》都展现了劳动情景,但是抒发的情感有同有异,试结合
诗句加以分析。
四、个性品读,质疑问难
学完本课,你还存在哪些问题?请将问题写在下面,同学们一起探讨。
五、知识拓展,妙笔生花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有关劳动的场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