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教育”二十年:在行与思中坚守.pdf

“情思教育”二十年:在行与思中坚守.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思教育”二十年:在行与思中坚守

作者:龙戈

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02期

据悉,广州市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引进对象、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陈洪义,二十多年坚持

以“情思教育引领自己对教育的情与思”,带领情思教育团队取得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丰硕成

果。继“情思历史”获201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

“情思教育”又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就“情思教育”,本刊记者与陈洪义老师进

行了一场对话。

方向与行走:让“情思教育”引领教育的行与思

记者:请问陈老师,您是如何去界定“情思历史”的?从“情思历史”到“情思教育”,您认为

从微观到宏观的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洪义:“情思历史”是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主张。其教学成功的意义在于改变了

传统教学课堂结构要素,引起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形、换位、重构等变化,实现课堂活动中

的“情”与“思”的统一,使“历史学习”成为“一种引导下的创造”。“情思课堂”既重认知,又重情

意,需要教师唤醒动机,激发兴趣,以情促思,以思引情,使学生实现情感层面上的“乐学”和

理性层面上的“善学”。构建情思课堂的关键在于寻找“情”与“思”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然后通过

搭建情境体验与问题探究的“脚手架”,让历史教学在“情”“思”相融相促中走向高效。

而“情思教育”在融通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普适性情思教学理论与实

践体系。我们还基于因脑而教的教育原理和情思行合一的教育原则,进行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

融通实践,并在实践中建构起一个更有实践推广性的育人、育分同线接力的完整的教育模型,

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如果说“情思历史”只是一个点,那么“情思教育”就是一条

线,“情思历史”是“情思教育”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来界定“情思教育”的,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情思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

张?

陈洪义:“情思教育”是针对教师中习惯“育分”而疏于“育人”,造成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主张。她以立德树人为标,以课程育人为径,融通教学与德育体系,

探索形成育人与育分同向接力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型。

她坚持核心素养下因脑而教的教育理念,以“三重脑”理论为学理依据,教学与德育强调融

通情感、思维、行为之间的意义链接,借助认知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支架,构建情思行合一的

教育场境,引情、启思和助行,多维激活学生大脑正面和正向功能,助力学生活化认知,形成

经验,催生素养。“情思教育”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落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

发展;二是如何实现育人与育分的协调发展。

记者: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请问,“情思教育”是基于您对什么样的教育现实

的思考提出来的?

陈洪义: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观察中发现,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一方面,教师“教教材”、

唯教材论教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导致教师的课程内容延展多停留在学科知识拓展与解题思维

强化上,人文元素的链接和育人因子的植入,在课程内容重构中往往缺乏主动,课程实施灵活

不足。立德树人时代,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身,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禁锢,课程内容处理要有

更强烈的育人主动,努力实现学科课程向社会、生活与自然的科学延展。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环境下,部分教师重教学、轻德育,往往把德育定位在为教学保驾护

航上,导致德育和教学同向不同行现象,无法形成德育与教学的接力跑,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

素养和学业成绩提升。所以,如何融通德育和教学两张皮,发挥两线同育应有的功能,以育人

强化育分,成为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一个值得期许的方向。

面对重育分、轻育人,重教学、轻德育的教育短视行为,要实现学科教学向课程育人转

身,融通育人育分,我们认为突破的关键不是围追堵截,而是科学建构与引导。科学建构的关

键:要以立德树人为标,以课程育人为径,找到学科显性课程与德育隐性课程的融通渠道;要

探寻课程学习中育人与育分同向接力的融通路径,以及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思维、行为协同

发展的融通轨道。

记者:坚持“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同行,让教育理论突破书写在教育创新实践的大地上,

是“情思教育”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原因和显著特点,请问,二十多年“情思教育”的理论建构和

实践验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陈洪义:为了解决“情思教育”的系列问题,包括“情思教学”和“情思德育”的实施,两者的

有效融通和“情思课程”融

文档评论(0)

186****22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