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习:中国突发事件应对法.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

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

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

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

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

事件的影响。

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

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

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

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

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

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

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

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

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

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

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协助下

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第九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

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

命令,应当及时公布。

第十一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

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

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

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