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滥觞于“观乎天文”,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
巫觋们的“通天”事务服务的,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
历史经验中,周人用“行为史观”代替了殷人的“神权史观”,认识到“天不可
信”、“天命靡常”,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
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
作为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纳上下于道德”,则实现了从“观乎天文”
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体现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
面,可以在传为周公等人所作的周初诰令(《尚书》八诰)和《诗经》的部分《周
颂》以及大、小《雅》中得到有力证明。
【摘要题】先秦至六朝文学
【关键词】观乎天文/观乎人文/敬德/保民/史鉴/民鉴
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谈到文学观念时,常常从“天文”和“人文”两个方面来进
行阐述。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
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
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
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①因此,“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
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
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他用赞辞总结
说:“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岗献体,龟书呈貌。天文
斯观,民胥以效。”②需要指出,刘勰所提出的文学应该“观天文以极变,察人
文以成化”、“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原道”思想,既是古人理解
文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们认识文学的独特视角。因此,今人探讨中国古代文
学观念的发生便应该由此入手,从中发现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文化内涵和民族
特色。
一
1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刘勰提出的“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的理论视角,来源于《易经·贲
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的思想,在中国
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在这里,“观乎天文”比“观乎人文”具有更为本原的意
义。也就是说,“天文之学”是“人文之学”的基础,“人文之学”是“天文之
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或者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本来就滥觞于上古“天
文之学”。
笔者在《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一文中曾经指出:中国古人所
谓“天文”并非指今人所谓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规律,其有
广狭二义——广义的“天文”是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一切自然现象,
包括日月星辰等天象和山川物候等地形;狭义的“天文”则仅指日月星辰等天
象。中国古人的“天文之学”也不是指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
而是指人们对“天文”的认识、理解和应对之策。古人的“天文之学”也有广
狭二义。广义的“天文之学”包括了观象授时、占卜吉凶、祭祀鬼神等多项内
容;狭义的“天文之学”则类似后人所说的星占学。中国早期的文学观念与上
古“天文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上古“天文之学”其实就是巫觋们的“通
天之术”,那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人们
不可能脱离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去从事所谓文学活动和认识文学。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