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年初三化学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标准范本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
学会了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知识
结构,对于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
习。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命题主旋律。关注社会与生活,做到学以
致用。
教学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
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
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
维,实施有效教学。
二、学生情况简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
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
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1
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4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
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总体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
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实际知识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
第1页共17页
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
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
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
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
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
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
一块中都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
养。
九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五个单元。其中,第八单元:金属
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
资源的保护及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杂质问题的计算。
第九单元:溶液。介绍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
计算。第十单元:酸和碱。介绍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碱中和反应。第
十一单元:盐和化肥。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化肥。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介绍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及有
机合成材料。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要教师灵活运用
教材,都将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单元都基本体现了
以点带面,通过个性归纳共性的特点。如通过学习金属活动顺序表的
第2页共17页
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仅铁、镁、锌等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
氢,而且使他们认识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前的金属都能与酸反
应置换出酸中的氢;又如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先通过典型反应让学生
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发生的条件,再通过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复分
解反应的条件会判断溶液中的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并能根据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写出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等等。因此
在下册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
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
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
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
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
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
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
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第3页共17页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
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
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