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6课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关税及个人所得税出现关税1368960191118401912581220年)前221907赋役制度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关税制度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确立“改订新约”运动、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周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隋唐隋:租调役;唐:租庸调、两税法宋元宋:募役法;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明清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民国新中国时空定位
【概念解读】赋役制度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其它杂税壹赋役制度: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军役、力役、杂役)等。
1.先秦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开阡陌”,赋税一律征粟壹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下的贡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诸侯: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实行劳役地租,役重于赋①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②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原因
2.秦汉时期壹分类秦朝汉朝田赋人头税(口赋)徭役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与民休息,税率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口赋:7-14岁算赋:15-56岁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秦:赋役繁重特点:汉: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舍地而税人)汉朝的那些赋役措施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人丁税极重,远高于土地税
租(庸)调制:北魏开始隋沿用,唐发展为租庸调制;3.隋唐时期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代替。庸: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壹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这种制度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隋:租调制,以人丁为征收标准唐前期:租庸调制,以庸(绢布)代(徭)役,推行基础是均田制,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
壹3.隋唐时期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征收标准以土地资本为主。唐中期:背景:实施:意义: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局限性:土地兼并严重、管理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4.宋元时期(承袭唐制,附加税复杂多变)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解放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清丈土地,按土地肥瘠确定等级,登记注册。均税就是以方田结果为依据,均定税额,以防止豪强隐漏田税,增加政府田赋收入。壹这两项制度以土地财产为征收标准,一定程度减轻农民负担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经常超过正税数倍。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还常派发各种徭役。(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实行变法)王安石宋
壹4.宋元时期(承袭唐制,附加税复杂多变)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征收混乱。北方:征丁税、地税南方:征夏税、秋粮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元科差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稳定,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二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银(钞)四两。攻占江南后,为维特统治稳定,南方沿袭南宋税制,但加收俸钞,每户纳钞一两,用作官吏的俸禄。以户征“科差”,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历史纵横
5.明清时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壹1.明前期:明朝初年,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征收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