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古诗教学中如何寻求精神同构》 论文.docx

《浅析古诗教学中如何寻求精神同构》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古诗教学中如何寻求精神同构

摘要:古诗词美在景,胜在意,其最本真的内涵莫过于情,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象,揣摩诗人的意图,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故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一味的教学字义、词义或句意,强行要求学生记忆诗意是毫无意义的。

关键词:精神同构,入境,入情,入神

引言:很多人把诗词抬得高处不胜寒了,不接近生活、不近于人情,凌驾于学生思想之上则压制了他的思想,只有还原生活情景本真、诗人本真才能融汇贯通,真正的学好古诗、欣赏古诗、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进而创造出优美的诗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揭开诗词的神秘面纱,与诗人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

一、入境

1.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课文大都具有画面感,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或叙事、或写景的画面融合在一起。部编版新教材针对孩子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配有比较唯美的、符合诗意的插图,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适时发挥插图的作用,甚至从网上寻找恰当的视频、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领悟其意境。

大文豪苏轼评论“诗佛”王维作品:“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诗歌来源于生活,优雅度高于生活,一首好诗、好词、好文,犹如一幅生活艺术画卷,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从而使这种画面形象的构成了诗歌的文学艺术性。小学生对于这种艺术性则是形象的画面来认识的,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知识的积累少、阅历层次浅,一首新诗如果强制性的理解个别词,然后再翻译,只追求让小孩背诗意,生搬硬套,而不是把学生引入画卷中,很遗憾这是失败的教学,学生感觉到抽象,很难爱上古诗词。如果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验证观看画面,既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教会学生进入诗境的一把钥匙。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品读上阙环节:引导学生从读中自悟,走近辛弃疾,调动起你所有的感官,参照插图欣赏词中美景,在交流环节调动感官。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等,学生对“别枝”一词不容易理解,课件出示“别枝”三种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合理解释。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指名说出自己体会的所见。2.闻到的:稻花香。引导他们从“香”字中判断出稻子丰收的场景;3.听到的:惊鹊叫、蝉鸣、话丰年和蛙声;4.演说:清风徐来,带来阵阵稻香味和青蛙叫声,好像是在争鸣着丰收之年,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同桌间练习演说,指名同桌来表演,再小结:这儿的“说”字,是谁在说呢?(可以是稻田里的青蛙、农民或辛弃疾本人,旨在感受到他的欣喜之情)对呀,作者闻着稻花香,是多么希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平民百姓都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了。同学们一起来朗诵,感悟词人辛弃疾盼望之情。5.根据你的感官体会,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带着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清幽”,后一句读出“欣喜”之感。

在这样的画面感较强的诗词中,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在读中想象,在提炼中自然感悟,就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主动调动多种感官,自觉地参与到学习古诗情境中来,拉近与古诗的距离。

对于中低年级,学习的古诗画面感强,景物鲜明,更加贴近生活,在引导中调动感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不仅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再创造力。在教学《绝句》时,引导学生通过感官看到的景物,用简笔画勾勒出黄鹂鸣翠柳和白鹭上青天美丽春景,重点“引导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构图关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明白了作者观察的角度,甚至更加深刻的体会“含”的妙处,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2.以语言勾勒情境、音乐烘托气氛,合理赏析带入意境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的引导力是很重要的,语言的描绘结合音乐的魔力会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通过读、提炼景物等方式学到自然熟时,师创造情境在配乐(舒缓优雅)中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旁白:日暮时分,旷野无垠,一片苍茫。诗人孟浩然放眼远眺,天水一色,无边无际,感觉远眺中的天空比近处的树还要低。夜幕临近,高挂在天中的明月,清幽的月光映照在澄清的江水中,感觉月与人是那么那么的亲近,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乐曲转为抒情),睁开眼睛,对着画面:此时此刻,孟浩然远在他乡,作为异客举目无亲,身处在这幽静而又空旷的郊外,一种感情油然而生,他的思念家乡的情感在夜色中,与水中明月共荡漾,似乎离得是那么那么近,明月遥寄相思情,他产生了一丝欣喜,清江、明月为他带来些许慰藉。此情感在这首诗歌中,轻轻吟诵。等待到天明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合适呢?在孩子们的读中判断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如何。

在中低段古诗词教学中,重在引导,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体悟诗情是很重要的,既培养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又让学生体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