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学习要点:
一、社会性定义p2。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
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p2。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4。
(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是社
会性发展的基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
自我控制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没自我意识(物我不分)婴儿期末开
始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代词“我”的使用标志自我意识的形成。
开始出现自尊心。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出现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
高,也不可随意贬损,要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2、常常带有主观性。
不从实际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评价,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大班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
展。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主要包
括情绪的表达与控制。
▲新生儿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到幼儿前期已经具备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
▲发展趋势: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岁前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主要动因,3-4岁向主要为
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师
要十分重视自己与幼儿的交往,注意自己对幼儿的态度、行为,并且注意观察幼
儿的交往,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其开展积极的交往。
3、表情日渐社会化。3岁前毫无保留,3岁后根据社会要求。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
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部分。
学前期是个性的形成、萌芽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个性倾向性。
▲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不提倡过早的发展幼儿形成稳固的中心兴
趣。
2、直接兴趣较多。
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5、兴趣有不良倾向。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
为的反应。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主要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
婴儿期社会交往主要是亲子关系,幼儿期儿童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增加了
与教师的交往和与同伴的交往。(同伴交往的类型: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同情、帮助、分享、谦让等。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嫉妒行为、退缩性行为、破坏性行为、
残忍性行为、欺骗行为。其他的严重行为有:自闭症、性别倒错。
▲儿童对同伴依从性的发展高潮不在幼儿期,而在7—10岁之间,以后减弱。
(五)、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道德感是因为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
体验。
最基本道德感的形成是幼儿期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
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就是爱周围的人、爱集体、
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
3岁前是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的时期。
幼儿期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