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0年第3期福建警察学院学报No.3,2020
(总第175期)JOURNALOFFUJIANPOLICECOLLEGESerialNo.175
犯罪与对策
人工智能犯罪的主体属性及罪刑改革
王利宾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人工智能犯罪并非“人工智能”本身的犯罪,而是指对人工智能设计、开发、
制造、利用过程中“人”的犯罪。要正视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中的现实问题,立足刑法的保
守性,严格遵守人工智能犯罪化的基本原则,完善人工智能犯罪的罪名体系,强化单位的刑
事责任,完善刑事责任形式,重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转换。
关键词:人工智能犯罪;犯罪主体;犯罪化;罪刑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4.3;TP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20)03-0035-10
从1956年Dartmouth学会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飞速发展。
人工智能在为这个时代注入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对法律、政治、伦理、社会安全也提出了新
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大范围的实践应用,其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也愈加严重。在此背
景下,人工智能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其行为能否被评价为独立的、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
为”,如何全面地考察、评估其刑法意义,变得愈加急迫。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拟将对人工智能犯罪的犯罪主体予以明确,并对其罪名体系和刑事责任承担问题展开
论证。
一、人工智能犯罪不是“人工智能”犯罪
要对人工智能犯罪进行规制,就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人工智能犯罪。也就是说,研究者
收稿日期:2020-02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法律经济学视阈下的民间融资刑法规制研究”(15BFX086);河南省教育厅
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刑法规制研究”(2020-ZZJH-137)o
作者简介:王利宾,男,法学博士后,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编揖部主任、教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刑法学。
•35•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必须准确界定人工智能犯罪到底是谁犯罪,是“人工智能”自身犯罪,还是在人工智能研
发、生产、使用中“人”的严重违法行为。“人工智能犯罪研究的既有成果,大多忽视了作
为人工智能核心问题的数据安全、算法规制问题,就人工智能谈人工智能,,以至于
针对人工智能的刑法回应性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可知化、科幻化的机器人规制层面。”刀当
前,国内无论是肯定者,还是否定者,都是围绕“人工智能”本身展开探讨和研究的。女口,
“刘宪权教授是刑事主体论的代表人物,刘教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树立自己的论点;与之相
反,刑事主体否定论以刑法的谦抑理念为指导,强调刑法传统理论的稳定性,鉴于AI实体
生命要素的缺乏刑罚正当化不足意识无法自发生成,坚定认为其不具备成为刑事主
体的可能性。”⑵笔者认为,即便承认人工智能已经是有知觉、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也不会影
响对人工智能犯罪问题的探讨,都无法否认人工智能犯罪是“人”的犯罪,而非“人工智
能”本身的犯罪。
(一)人工智能犯罪为何不是“人工智能”在犯罪
1.人工智能是工具、是手段,而非目的。当前,即便是操作能力已经远胜人类的人工智
能,也无非是以运算逻辑和程序为核心的计算机程序,而非自知、自觉、自为的富有独立思
考能力的、可以与人类并存的独立主体。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其始
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必须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否则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
可以判定:人工智能的历史趋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