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DB41_T 2396-2023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docxVIP

DB41_T 2396-2023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07.060CCSA47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396—2023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

2023-03-07发布2023-06-06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396—2023

I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等级划分 2

参考文献 4

DB41/T2396—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气候中心、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雅星、朱业玉、李凤秀、王记芳、李彤霄、王纪军、左璇、张远。

DB41/T2396—2023

1

区域性晚霜冻等级划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晚霜冻的术语和定义、评估指标、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晚霜冻的监测、评估及预报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456—2018初霜冻日期早晚等级

3术语和定义

QX/T456—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霜冻

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至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注: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

[来源:QX/T456—2018,2.1]3.2

日最低温度

一日(24小时)内逐小时观测到的最低温度。[来源:QX/T456—2018,2.2]

3.3

晚霜冻

3月至4月出现的霜冻。3.4

区域性晚霜冻

区域内某天有大于或等于20%的气象观测站出现晚霜冻。注:区域是两个及以上相邻的地级市或者全省。

3.5

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

从出现区域性晚霜冻的首日,到区域性晚霜冻出现后,首次未满足区域性晚霜冻条件的前一日的天数。

3.6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范围

DB41/T2396—2023

2

一次区域性晚霜冻的平均每天受影响气象观测站数,计算方法见公式(1)。

············································································(1)

式中:

A——区域性晚霜冻平均范围,单位为站;

N——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单位为日(d);

Sn——区域性晚霜冻第n日的受影响气象观测站数,单位为站。3.7

区域性晚霜冻平均强度

一次区域性晚霜冻受影响气象观测站的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平均值,计算方法见公式(2)。

············································································(2)

式中:

I——区域性晚霜冻平均强度,单位为摄氏度(℃);N——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单位为日(d);

kn——区域性晚霜冻第n日受影响气象观测站的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计算方法见公式(3)。

··········································································(3)

式中:

M——区域性晚霜冻每天受影响的站数,单位为站;

Tm——区域性晚霜冻每天第m站的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4等级划分

4.1综合强度计算方法

依据某次区域性晚霜冻的平均强度、平均范围和持续时间确定该次过程的综合强度,计算方法见公式(4)。

Z=I×A0.5×N0.5····································································(4)

式中:

Z——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指数;

I——区域性晚霜冻平均强度,单位为摄氏度(℃);A——区域性晚霜冻平均范围,单位为站;

N——区域性晚霜冻持续天数,单位为日(d)。

4.2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表1给出了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DB41/T2396—2023

3

表1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区域性晚霜冻综合强度指数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