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宁波的古水利工程它山堰.docVIP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宁波的古水利工程——它山堰

说起四川的都江堰,几乎无人不晓,提到宁波鄞州的它山堰,知道的人却很少,甚至许多宁波人也渐渐淡忘了。1953年,在荷兰召开的一次国际水利会议上,一篇它山堰古水利工程的论文,引起了各国水利专家的注意。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鄞州西南鄞江镇,与我国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共列为全国四大古水利工程。它坐落在鄞江镇西首它山之麓、五龙潭风景区毗邻,因山而名堰,距宁波市区30公里。建于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迄今已有1170余年历史,是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至今堰身稳固,风采依然,还在继续发挥着效益。它山堰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据水科专家分析,有许多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宁波市评为旅游新十景之一和“德育、教育基地”。

鄞江镇西有“四明山七十巅峰”,集西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上游的赤水、樟溪等众之水汇集于鄞江镇的光溪,因而形成峡谷溪口,滩险流急,溪水如游龙惊马,越它山堰倾泻于鄞江,经奉化江、甬江而注入东海。其东北一侧,则谷口敞开,地势平坦,溪流经南塘河进入广阔而肥沃的鄞西平原,灌溉良田万顷。在唐代以前,这里“溪通大江,朝汐上下,清甘之流,酾泄出海;泻卤之水,冲接入溪”,咸潮直趋镇西三里的樟溪平水潭。而洪水季节“来则沟泠皆盈,去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历年旱涝频仍,鄞西之民深受水旱之苦。

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王元日韦担任鄮县县令。王元日韦是山东琅邪今临沂市附近人,做官清廉刚正,为人勤俭敦朴,出任鄮县县令以后,没有几年时间,就达到境内大治。他深悉境内受水旱之苦,遂商之于民,有建堰之议,并亲自审度地势。见樟溪南岸诸山与它山夹流距仅数丈,而两岸岩山裸露,又有石趾可凭、呈天然铃钥,是建堰的好地方。于是定堰址、谋规划、举贤才,纠工兴建。苦历三年,垒石成堰。从此“溪江中分,咸卤不至,清甘之流,输贯诸洪,入城市,绕村落,七分之地,皆赖灌溉”,顿化水害多水利,受到民众的赞颂。

它山堰建于北岸的它山和南岸的小山之间。该处江宽仅百余米,两岸岩石裸露,是筑堰的好地方。堰体在平面上略呈拱形,这样,当溢流时,水流向河心集中,减轻了对两岸的冲刷,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由此可见古人用心之巧妙。堰体用大块条石砌筑,条石长2~3米,宽0.5~1.4米,厚0.2~0.35米。每块条石重量可达一吨,并用铁榫相连,从而增强堰体的整体性。它是我国建坝史首次出现的以大石块叠砌而成的拦河滚水坝。关于堰体高度和底部结构,究竟堰体修在圆木桩基上,还是造在基岩上,迄今依旧是个谜。据史料介绍,石堰由36层条石砌成,下部为圆木结构。按堰体顶部外露条石厚度推算,石堰高度应为7.8米。但是,古人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不可能透彻地掌握堰体下游的消能和冲刷防止问题。所以,由于洪水长期冲刷,使堰体下游清代所增筑的大块石护坦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堰下游100至300米范围内的河床冲刷也日益加深。目前,最深处已较堰下游护坦高程低下约米左右。

它山堰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分流引水、阻咸、蓄淡,配合下游围堤建闸,使江河分流。流经它山的水,平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此外,它山堰建成以后,王元日韦及及其继任者在南塘河的中、上游建造了乌金、积读、风棚三座楔闸,在下游又造了一座行春楔今称石锲,以便涝时启闸排水,旱时涨潮启闸进水,利用奉化江的潮汐来顶托淡水,起着双重的调节作用。

后人为了纪念县令兴修水利根治水害的巨大功绩,在五代末,于堰旁的它山之巅建造了雄伟的它山庙,并刻石立碑。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敕赐为“遗德庙”,宝庆中(公元1226年前后)册封王元日韦为“善政侯”,清嘉庆时又加封为“孕惠遗德庙善政灵德侯”。道光、咸丰年间两次重修大殿,扩建后殿,旁建小庙,另祀魏岘等历代修建它山堰的有功臣民及传说中为建堰而献身的“十兄弟”。可惜在日寇侵华时毁于战火。直至九十年代,重修大殿、建门厅,重塑王元日日韦座像,作为纪念缅怀之址。自它山庙建立后,在北宋初期,鄞江桥开始举办“三月三”和“十月十”的庙会。庙会期间,万众云集,热闹异常,且经久而不衰。传说筑堰那年,王元日韦33岁,而十月初十为他的生日。这就是庙会日的来历。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十月十日成为瞻仰、旅游、贸易合一的文化、经济交流盛会。

它山堰的建成,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为防止洪水涌入城市。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

文档评论(0)

136****55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