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精华版(配教案)
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
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唐朝诗人王建用他的神来之笔描写了思乡怀人的情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诗人简介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知识锦囊中秋节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用月之圆喻人之团圆,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以写景起,以抒情结,韵味无穷。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了解了诗人及诗文的背景知识,我们就能走进作者的心境,随着诗人的笔触,带着无限的遐想,感受他们的浓浓思绪。
01自由朗读《十五夜望月》,读准字音。02初读感知圈出诗句中的景物,想象画面。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qīyā[唐]王建朗读节奏根据下面的朗读节奏,自己再读一读古诗。
栖qī右部“西”的里面不加一横。栖息易写错
鸦yā右部是“鸟”,不要写成“乌”。乌鸦易写错寒鸦
解诗题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合作探究自读古诗《十五夜望月》,想象画面,体会诗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完成“学习卡”。
《十五夜望月》学习卡景物我想象到的画面我感受到的情感类似的古诗地面乌鸦冷露桂花汇报交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古诗解读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栖】中歇,休息。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古诗解读注释【尽望】“尽”,全、都。都在望。【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诗人的思绪。翻译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它,不知道这秋日的情思会落到谁家。
讨论交流“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的“树栖鸦”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汇报交流“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息安静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诗人从感官角度(视觉和听觉)来描写当时的氛围。
合作探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改成“在”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想想这两句诗妙在哪里?
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秋思在谁家。不知秋思到谁家。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汇报交流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诗人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出来了。
讨论交流齐读诗的后两句,这是一个疑问句,诗人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汇报交流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赏月之时有所思也是确定的,诗人知而不言,还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在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隽永。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写法探究《十五夜望月》一诗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诗人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清幽冷寂,描绘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将自己别离思聚、望乡思亲的感情表现得委婉动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并试着背诵。(课后第一题)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月明/人尽望,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指导背诵
拓展延伸有关传统节日或习俗的古诗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课堂小结这是一首描写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如同王维的诗一样“着壁成绘”“诗中有画”。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中秋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板书设计
随堂演练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诗中的“不知秋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船的研究6设计我们的小船.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船的研究7制作和测试我们的小船.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环境和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环境和我们3珍惜水资源.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环境和我们4解决垃圾问题.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环境和我们6让资源再生.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环境和我们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热1温度与水的变化.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热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pptx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热7做个保温杯.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