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农学院
农学院是扬州⼤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师资⼒量最雄厚、科研实⼒⼤、⼈才培养条件越的⼆级学院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
享有较好的办学声誉。
学院现有教职⼯74⼈,其中专任教师57⼈。在57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副教授24⼈,⾼级职称⼈数占专任教师的
81%;具有博⼠学位教师48⼈,占专任教师的83%,已在全校率先实现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博⼠化。学院拥有突出贡献专家2
⼈,省级突出贡献专家4⼈,全国五⼀劳动奖章获得者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有1⼈⼊选国家“百千万”⼈才培养⼯
程,2⼈⼊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才”⽀持计划,7⼈⼊选江苏省“333”⼈才培养⼯程,12⼈⼊选省⾼校“青蓝⼯程”。
学院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省级重点学科⼀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
品安全与环境等3个省级重点⼆级学科,以及植物⽣物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3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植物⽣
物技术学科系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系校第⼀层次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作物学⼀级学科博
⼠点和硕⼠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植物⽣物技术、区域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技
术、作物⽣产装备及其⼀体化等7个⼆级学科博硕⼠点及⽣态学硕⼠点,另有农业推⼴专业硕⼠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等2个
领域。农学专业(含农业信息技术专业⽅向)是江苏省⾸批品牌专业和特⾊专业建设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扬州⼤学特⾊专
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理⽣态与栽培、农业部⾷品安全监控2个重点开
放实验室及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程中⼼;江苏省作物遗传⽣理、江苏省作物栽培⽣理、江苏省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3个省
级重点实验室。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建成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科研公共平台。⽬前,在研项⽬达255项,其中“863”计
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然科学基⾦项⽬等项⽬71项。在研项⽬累计总经费达7426万元,⼈均130万,其中项⽬经
费5220万元,占在研项⽬总经费的70%。“⼗五”以来,学院围绕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分析、定位与克隆,植物染⾊体关键元件序
列结构分析,分⼦细胞学研究新技术,植物⼈⼯染⾊体的研制,植物⾮整倍体材料的创建,作物⽣长发育调控机理,植物对环
境胁迫响应的⽣理和分⼦机理、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机理、作物节⽔抗旱机理、稻麦轮作⽣态系统、作物产量和品质对⼤⽓⼆
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响应及其⽣理机制、重⾦属和有机污染物在⽔体—⼟壤—作物系统中迁移规律、农⽤化学物质环境⽣态⾏为
与安全性评价等多⽅⾯开展了⽐较深⼊的研究,在⽣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等研究领域或⽅向所取得的有关科技成
果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平。有关研究结果已在Nature、PlantCell等国际性重要刊物和国内核⼼期刊上发表,其中由我院参
与完成的“⽔稻第4染⾊体精确测序”⼯作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科技进展头条新闻。“⼗五”以来,共培育出⽔稻新品种9个、
⽟⽶新品种4个、⼩(⼤)麦新品种7个,先后形成了80多项农业科技重要成果,其中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31项成
果获省部级奖励。此外,还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等奖3项。
以科研项⽬与⼈才培养为载体,学院先后与国际⽔稻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等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以及
美国、⽇本、澳⼤利亚、德国、荷兰、⾹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关⾼校建⽴了⼴泛⽽⼜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关系。
学院长期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坚持⽴⾜江苏,⾯向全国,积极开展农村成⼈教育师资培训、科技成果推⼴和农
业技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及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贡献。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学院就与响⽔等地结成产学研联合体,有关农科教三结合的模式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充分肯定。研制的“作物群
体质量栽培技术”、“⽔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均在我国⼤⾯积⽣产上得到推⼴与应⽤,产⽣了巨⼤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百年办学的历史进程中,农学院形成了“学以致⽤,勤奋笃学,创新进取”的优良学风和育⼈理念,已为社会输送了数以
万计的优秀毕业⽣。他们当中既有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院院⼠与中国⼯程院院⼠、科学家、教授、专家、学者,⼜有全国劳动
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红旗⼿,还有艰苦创业、致富⼀⽅的企业家,以及长期战⽃在⼀线的基层技术⾻⼲与管理⼲
部,更有⼀⼤批部、省、市、县的党政领导等,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贡献。为保证⼈才培养质量,学院⼀
贯重视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