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推拿学;常用穴位
概述:小儿推拿穴位中,一为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和奇穴,二为小儿推拿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穴位。小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穴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六腑)和面状(如腹,五指节)等。
(2)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方便了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
(3)小儿特定穴位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头面部穴位;1、攒竹:(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叫开天门,次数30—50次,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3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骨下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或揉耳后高骨,30—50次。
;;4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100—500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合用:外感发热,颈项强痛。;胸腹部穴位;1、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次数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
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2腹:
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连缘或自中脘至脐,身两旁分推,称为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次数: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恶心。
临床运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在临床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可用于小儿保健,起经壮身体,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3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
;临床运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合用:治腹泻,消化不良,临床中一般是从脐向下推叫清脐,从脐向上推叫补脐。补脐法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症。;4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临床运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与补皮肤经,推三关,揉外劳合用: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摩或揉丹田,推箕门,清小肠合用:治疗尿潴留。
;5肚角:
位置:脐下2寸,至两旁大筋(相当于石门穴)
操作:用拇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主治:腹痛,腹泻。
临床运用:按拿肚角,治疗各处原因引起的腹痛,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一般拿3—5次即可。为治腹痛之要法。
;腰背部穴位;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一般100—300次。用捏法自下而上作捏法称捏脊,
一般3—5遍。
主治:发热,惊风,
夜啼,疳积,腹泻,
呕吐,腹痛,便秘等。
;临床运用:
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与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可疗小儿疳积,脾虚泄泻,便秘,四肢无力面黄肌瘦及先后天发育不足的慢性病症。
;推脊法从上至下,配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穴合用可起清热的作用。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而下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上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
;3、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能。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腹泻便秘。“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上肢部穴位;1、脾经:
位置:拇指未端罗纹面。
操作: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或旋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症。
临床运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