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高职对口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试题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这句话是为
了说明()
A.民间宗教多世俗气息
B.李冰命儿子作石人镇水
C.人们对李冰为民造福的推崇
D.汉代水官以李冰雕像镇水
2.《我与地坛》作者将母亲与地坛并列来写是为了表达()
A.地坛和母亲都是作者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
B.作者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出发思考人生
C.以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母亲形象
D.以地坛的四季特点来表达母爱的深度和广度
3.《蒹葭》选自《诗经》中的()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4.《行路难》中,显示英雄失意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韩非子》
5.《早雁》是一首()
A.七言古诗B.七言歌行
C.七言律诗D.七言绝句
6.柳永《八声甘州》中,开始转换角度、从“对面写起”的词句是()
A.渐霜风凄紧
B.惟有长江水
C.叹年来踪迹
D.想佳人、妆楼顢望
7.贺铸《鹧鸪天》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物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象征抒情
D.借举止抒情
8.下列诗篇中,追求朦胧的审美情趣,以哀怨感伤格调见长的是()
A.《一句话》
B.《再别康桥》
C.《雨巷》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9.《宝黛吵架》中“宝玉又自己后悔:‘方才不该和他较证’”句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
法是()
A.行为描写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
10.《麦琪的礼物》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
A.直接心理刻画B.自然环境烘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C.人物对话描写D.行为和表情显现
11.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公司已经培育出了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杜鹃花,今后还要不断技术,向北京奥运
会献上最美丽的杜鹃花!
②世界是广阔的,生活是丰富的,青少年需要的是着人生韵味,却又不失天真童心的
影视作品。
③厦深铁路是我国东南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建、广东及港澳地区的铁
路通道。
A.完备隐含迅捷B.完善蕴含便捷
C.完善暗藏便捷D.刷新蕴寄方便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现在,市民扔掉一个饮料瓶,立马会有人捡,但让人困惑的是,同样是塑料制品,
扔一个塑料袋,却无人问津。
B.黄金海岸女网赛决赛开始后,李娜表现相当积极,不过这一盘白俄罗斯选手阿扎连
卡在关键球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C.就在人们为陕西镇坪县有无野生华南虎而争论时,湖北竹溪县也传出发现华南虎的
消息。对这些流言飞语,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很不以为然。。
D.丢弃了孤芳自赏的梦呓和我行我素的执拗,国产大片开始在与人的心灵对视中,回
归到“讲故事”的传统做法上来。
1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就此事件,新华社发表声明.
②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到今天.
③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个人的成功靠自我努力,靠社会支
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A.受权留传不仅是而且是
B.受权流传与其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