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学校教育调查报告1

1、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聋生是社会中一个特别的教育群体,他们特别的生理打算了其心理进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同时其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消失了偏差。听力残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14—16岁听力残疾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而16—18岁的听力残疾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而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近年来女性听力残疾青少年犯罪比例有所上升。在全部的犯罪案件中偷盗行为占90%以上。针对这一现状对380名聋生与家长及86名聋校老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2、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

2.1.对我市19个县、市区特教学校近380名聋生在校期间有关偷盗和被盗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A“丢过钱物的”同学占95%。

B“当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特别喜爱而自己又买不起就想偷偷的占为己有”的占46%。,有此实际行为的占23%。

C“见过班里的同学拿别人的东西”的占66%。

D“见到班里的同学拿别人的东西时”告知老师的占26%,进行制止的占6%,不管或其他的占68%。

2.2.对我市19个县、市区特教学校近380名聋生及家长在家庭中的有关偷盗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结果显示:

A“您是否把握基本的手语,和孩子可否能常常沟通谈心中不懂手语不沟通”的占88%

B“认为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疏远”的占46%。

C“在家里私自拿过父母的钱物”的占38%。

D“第一次被父母发觉私自父母的钱物后,能细心说教并改正的”的占11%。

E“孩子在学校消失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老师您沟通后乐观协作解决”的占45%

2.3.对我市19个县、市区特教学校近380名聋生及家长对社会中的有关偷盗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结果显示:

A“和社会上的聋人接触较多”的占83%,有偷盗行为的占45%。

B“认为到社会上后,聋人就可以靠偷盗来维持生活”的占46%。

C“认为上网时”的占38%。

D“认为身边有不良行为的聋人其思想和行为对自己”有较大影响的占72%,没什么影响的占38%。

2.4.对我市19个县、市区特教学校及86名老师对聋生有关偷盗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结果显示:

A“在您的班里发生过偷窃大事”的占82%

B“在班里发觉有同学偷窃,立刻进行劝导并谈心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的老师占100%。

C“你们学校现在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有:思想品德课、团队会、心理健康课、课外活动、法制报告会等。

D“认为学校应当加大措施来改善同学偷窃行为的存在”的占68%。

E“学校组织过财产平安培训或者讲座”的占65%。

F“为培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认为家长、老师和学校应形成合力,共同对同学进行教育”的占100%。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反思

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中不难看出,中学校阶段聋生偷盗已成为同学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偷盗行为是滑向犯罪的前奏,其形成主要是心理缘由,详细表现在:

3.1.不在乎的心理

许多聋生都认为一些学习用品或者同学所带的一些小玩意、小饰品反正不值钱,拿一点也无所谓。这样的观念可能不被家长老师所发觉,从而习成品德。他们只是奇怪???与新奇,加之自制力较差,所以才会去“以身试法”。他们以为这看似童稚的行为够不上偷窃,只是好玩而已,也没有人会去追究。

3.2.享乐的心理

有些聋生并不是由于需要财物而去偷窃,他们只是由于觉得好玩才去偷,他们乐于享受那种偷窃得手时的,当别人由于丢失财物着急得处处查找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比欢乐,因而偷窃成为他们戏弄同学和伴侣、查找欢乐的手段。

3.3.逆反的心理

聋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他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重视,或常常受到批判或不恰当的责骂时,便简单产生这种心理: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明知偷窃是不对的,却依旧我行我素,误以为这样可以满意自己的掌握感及平安感

3.4.嫉妒、炫耀的心理

有些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很简单自发地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心情。看到别的同学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或者常常看到其他同学拥有精致的物品,便盼望自己也有让人艳羡的地方,或者经常将别人的优点看做是对自己的威逼,因而感到非常嫉妒、生气,于是就走上偷窃的道路。

3.5.补偿的心理

有些聋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自己想要的学习用品或其他好看好玩的物件常常得不到满意,于是当看到同学拥有这些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