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冠心病的诊断和标准化治疗;内容介绍;冠心病定义;冠心病临床分型;冠心病危险因素〔riskfactors〕;冠心病心绞痛发生机制;典型心绞痛的诊断要点;胸痛的性质(Compression);其他可以引起胸痛的疾病;病史诊断心绞痛,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心绞痛可能性小〔5%〕的疼痛表现;冠脉狭窄程度与劳动耐力关系;◆男性,57岁
◆反复胸前区闷压痛半年
◆均因劳累时诱发,每次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
◆每月发作3-4次,近日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增加
◆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门诊血脂检查正常,且局部偏低〔HDL高〕;病人平时心电图;危险因素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的正确认识;第一个误区:有典型心绞痛就一定是冠心病;第二个误区:ST-T改变等于心肌缺血、冠心病
;Case2体检发现“心肌缺血〞;Case2一度导致患者抑郁的心电图改变;Case2就诊经历;Case2-启示:ST-T改变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
第三个误区:疼痛都诊断为本科室疾病
Case3:难以治愈的“咽喉疼痛〞
;Case3查体;Case3实验室结果和辅助检查;Case3:入院ECG;Case3入院诊断和处理;Case3冠脉造影结果和进一步处理;Case3-启示;第四个误区:心电图没有改变就排除冠心病;小结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冠脉造影与冠脉CTA;与冠脉造影相比,冠脉CT对于测量冠脉钙化斑块负荷、了解冠脉管壁及冠脉外情况、检查先天性冠脉发育异常等有优势
冠脉CT心率超过70次/分、心律不齐或心功能衰竭时图像不清楚;清晰和准确程度不如冠脉造影,冠脉细小分支不能充分显示;对冠脉血流的动态观察不如冠脉造影;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估受限等。
冠脉CT需要造影剂量、病人接受X线照射量较冠脉造影多1-2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定义;ACS;◆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年死亡率为100/100,000人,这一数字正在逐年增加;ACS病理生理;LibbyP.Lancet.1996;348:S4-S7.;;The“VulnerablePlaque〞Paradigm
〔易损斑块的特征〕;非ST段抬高ACS的诊断;ACS危险分层初步判断方法;NSTE-ACS危险分层方法:早期CAG的意义;NSTE-ACS介入治疗策略
;NSTE-ACS介入治疗选择;出院后的治疗;急性STEMI的病理生理;典型的临床表现
ECG动态演变有任何2个均可确诊
心肌酶异常?
持续胸痛30’,伴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含NTG1-2#不缓解,胸导联导联ST?2mm或肢体导联ST升高1mm或CLBBB即可确诊。不必等待酶学结果
只有临床病症不典型,或ECG改变难以判断时,方依赖酶学的支持来确诊;STEMI的特殊表现;与心肌损伤相关的心电图改变-1;STEMI的鉴别诊断
;STEMI的治疗原那么
尽快、持续、有效地再灌注治疗,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
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保护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STEMI的具体治疗措施;;溶栓治疗方案;冠脉再通的判断
胸痛明显减轻或缓解
ECG上抬的ST段在2hr内回复50%以上
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Vf;严重心动过缓、BP?和AVB〕,经处理都能恢复
酶峰提前〔MB-CK前移到14小时内〕
;溶栓治疗的存在问题;急诊PCI与溶拴相比的优点;
时间延搁
需要一定条件设备和一组专业人员
难以普及到基层医院
费用高
绿色通道〔FastTrackinAMI);典型病例;CAG;;;介入心脏病学的创始人;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这种导管可以像气球一样涨起,把造成血管狭窄的粥样斑块挤压入血管壁,从而使得血流恢复畅通。
到1985年,仅仅格林特茨格一个人就完成了2623例PTCA,成功率超过90%,仅有2例死亡。;首例金属裸支架植入;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氯吡格雷〔1年〕
阿司匹林
调脂药
?-受体阻滞剂
ACEI、ARB
硝酸酯类
改善生活方式;;*;HaydenM,etal.Aspirinfortheprimarypreventionofcardiovascularevents:asummaryoftheevidenceforthe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AnnInternMed.2002Jan15;136(2):161-7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