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伤科推拿学发展简史【上】
伤科教研室理论篇
第一节伤科推拿学发展简史【上】概述推拿治疗学
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伤科推拿学的概念,不同时期伤科推拿学代表著作的主要贡献。2.熟悉伤科推拿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3.了解伤科推拿学的发展规律。
伤科推拿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中西医理论与推拿手段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等损伤疾患的一门学科。伤科推拿学属于外治法的范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一、伤科推拿的起源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中医伤科学的起源与形成,也与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便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用原始的劳动工具、有限的劳动经验、简单的劳动互助来应付自然界的各种灾难,抗击猛兽的频繁侵袭,以获取必要的食物,同时也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人们摸索出一些能简单医治损伤性疾病的方法。这些本能动作逐渐发展成为医疗行为,便是伤科推拿治疗疾病的起源。
二、伤科推拿的萌芽夏商时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形成,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伤科疾病开始了文字的记载。甲骨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字,在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是记载医疗方面的,如“疾”字,本意表示一个人被矢所伤,有疾手(指手部的伤病)、疾肘(指肘部的伤病)、疾胫(指小腿部的伤病)、疾止(指手指或足趾的伤病)、疾骨(指骨骼的伤病)记载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对伤科疾病的认识。另外还有用按摩、外敷药和药熨治病的记录。
在诊断上,《周礼》中记载有“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汉代蔡邕注:“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表明当时已对外伤的损伤程度进行诊断。其治疗办法也比较丰富,除内服中药外,还有敷药(祝药)、沐浴(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和手术(刮杀)等治疗措施,说明伤科内外兼治的观点已初步形成。
三、伤科推拿基础理论的形成战国、秦汉时期,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带来了思想文化的解放,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伤科基础理论亦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灵枢·经水篇》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骨度篇》通过体表测量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分寸。《灵枢·经筋篇》论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也就促使了伤科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收集的“主金创续绝筋骨伤”药物达数十种之多。《金匮要略》载有治“金疮”的王不留行散及治马堕的一些筋骨损伤方药。可见当时的伤科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吕氏春秋·季春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郁处足则为痿为躄。”主张采用运动锻炼的方法治疗足部“痿躄”,为后世伤科动静结合的功能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伤科临床医学得到了发展,西汉名医淳于意,治病注重病例记述,在他的“诊籍”25策中有两例完整的伤科病案记录。外伤科医学家华佗,既能用方药、针灸治病,更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刮骨术。创立了“五禽戏”,对后世的体育疗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华佗夹脊穴至今仍为临床所用。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他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理、法、方、药一整套辨证施治方法。同时还记载了牵臂法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复苏术。该时期成书的《治百病方》《难经》等都论及伤科内容,既有理论,又有诊疗经验,成为后世赖以发展的基础。
感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