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5.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宋代郑樵在《通志》中提道:“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礼和乐共同维系着古代社会的治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深入学习与理解中华礼乐思想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礼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和思想标识,脱离了礼的基本规范,人将无以立足。礼乃天地之序,先民们把这种“天地之序”作为基准参照推广至约定俗成的“人伦之序”,进而顺理成章地建立起世俗社会的各种礼义规制(如君臣、尊卑、长幼、上下等)和行为准则。文学与人伦之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文学创作受各种礼义的规制。体现官职等级差序的文章在遣词造句上,也要讲究礼义。不遵守礼制,再有文采的文章也存在瑕疵,高才如曹植也不能幸免。《文心雕龙·指瑕篇》指出,曹植把至尊的帝王比作蝴蝶和昆虫,不伦不类。中国文论对人伦秩序的遵从,要求文学反映社会、协调社会,体现出崇高的社会道义和道德情操。

乐是人们表达情感、健全人格的必需品。乐乃天地之和,乐到极致,与天地相应和、同节律,与万物共生并起,与天地相通相连。乐不仅通天地万物之理,也通社会人情事理。乐能使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乡里族长等人际和谐,从而社会和谐,最终天下大和。《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孔子指出的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乐完善人性。

荀子说:“乐合同,礼别异。”礼和乐分别有不同的功能。一个社会光有“礼”则等级森严,缺乏温情,看似有序,实则关系紧张;一个社会光有“乐”也不行,人人尽情言行,实则无尊卑长幼,看似和谐一片,实则混乱无序。只有二者不偏不倚,相辅相成,相须为用,一个社会才能礼乐相和,有序而不失温情。

(摘编自吴中胜《礼乐相须与文化精神》)

材料二: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确立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础。孔子崇尚礼乐制度中蕴含的仁爱精神,以“仁”释“礼”,把“礼”“乐”从形而下的制度层面拓展到形而上的思想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礼乐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礼乐和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观念。礼和乐均是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礼主差异,主导着社会秩序;乐主和谐,建立起社会调和机制。礼偏于有形的规范,乐则偏于无形的情感。礼和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文脉,也是传统社会的两大基石,礼以治身,乐以治心,二者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使全社会遵循礼乐文化秩序。

“缘情以制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情”是礼乐的根基,礼乐要建立在人的真情实感之上,要顺乎人之常情。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才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大自然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礼顺人情,又合宜适中,基于此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诉求。

“里仁为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出标识。《论语·里仁》中提到“里仁为美”,意为追求内在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事情。礼乐文化许多经典著作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思想、艺术底蕴和精神内涵。如《礼记·乐记》被看作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音乐美学著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礼乐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文化,礼乐文化中的许多仪式和器物不仅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而且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审美的追求。

“克己复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途径。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人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想,仔细审视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不会违背礼仪和规矩,从而内化为良心和习惯,这就叫做“复礼”。“克己复礼”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健康,能够使我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达成内外兼修的境界。礼、乐是教化人心的外在形式,仁是礼乐的内在品质。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人要通过礼乐的教化,做一个真正的仁者。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