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30年变迁历史 见证从无到有.docxVIP

三峡移民30年变迁历史 见证从无到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移民30年变迁历史见证从无到有

百万移民启动至今,过往峡江的浪激滩险已被高峡平湖替代。移民们也因“水进人退”,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时钟拨回上世纪90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工建设。

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20万人口能否搬得出、稳得住,以及最终是否能致富。“舍小家顾大家”,百万移民分为两类,一部分迁往广东、浙江、上海等外省市,绝大多数移民则在江水上涨的情况下,实现后靠。

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场镇,黎远藩、卢先翠夫妻俩是后靠移民中的一分子。变卖了家中的粮食和家具,他们带着母亲,前往水位线以上,与新大昌场镇只有一河之隔的青山上。

30年后,站在大昌湖畔的高处远眺,夫妻俩目光所及之处,河水奔流、崇山逶迤。清波之下,是他们告别了多年的故土家园;青山之上,结出了他们柑橘致富的梦想。

百万移民启动至今,过往峡江的浪激滩险已被高峡平湖替代。移民们也因“水进人退”,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不太善言辞的黎远藩和快人快语的卢先翠,形成鲜明的反差。性格互补的夫妻俩坐在黄桷树的绿荫下,回忆起命运的变迁,那该是从1992年讲起的故事。

1992年,20多岁的黎远藩在海南、武汉、重庆主城区等地当泥瓦匠打零工,每天能挣6块钱,妻子卢先翠在巫山老家种大葱、蒜苗等蔬菜卖钱来补贴家用。

文化程度不高的夫妻俩,不知道就在这一年,他们的命运会因为三峡工程的上马而随之改变。

1993年,三峡工程的百万移民搬迁工作启动。此后的十八年,湖北和重庆21个市区县的120多万移民陆续搬离被淹没区,要在新的环境中建设新家园,开始新生活。

由于移民搬迁分为外迁和就地后靠,前者补助更高,同时又是迁往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按照政策,黎远藩夫妻俩正是属于外迁移民的范畴。为此,两人把家中的粮食和家具都全部清理掉,准备着外迁。

对于土生土长的老一辈人,落叶归根的观念让黎远藩的母亲不想背井离乡。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时,她号啕大哭:“后辈人走了那么多,难道一个都不能留下来吗?”

面对那样的情形,黎远藩、卢先翠夫妻俩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觉得对老人就应该尽孝,就要听她的话。在和哥哥姐姐商量后,夫妻俩选择留下,并一直赡养老人至她离开人世。

时间来到2005年,黎远藩、卢先翠夫妻所在的大昌镇,也由于大宁河水上涨,即将被全部淹没。全镇所有居民,都要着手搬迁后靠。

水进人退,后靠的第一步是修建新房。

作为房子和耕作土地均被淹没的“双淹户”,夫妻俩没了房子,只能先搭个棚子勉强遮风挡雨。“当时县政府告诉我们,不管选到哪里都可以。”已经放弃过外迁的夫妻俩,这次连大昌都没有搬出,决定把新家安在和新大昌场镇一河之隔的山坡上。

挑来选去后,他们最终选中一块靠近大昌湖的土地,恰恰这块地是村里分给卢先翠兄弟的闲置土地。于是,卢先翠找兄弟商量,看能否把地转让给他们夫妻俩,可起初对方并没答应下来。

就在兄弟的屋旁,卢先翠一直等着回话,直到下午日头渐烈,她实在忍不住地说:“兄弟,你带我去看一下地头嘛,现在搬迁到处都是荒山,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

最终,在征得兄弟同意后,夫妻俩总算落下脚。两人又在地里撒下了玉米籽,意味着这块土地有了新的归属。

彼时,后靠移民们正陆陆续续自建新房,新的村落还没有完全形成,到处不通电不通水,甚至连一条村道都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着实让两人犯了难。

夫妻俩就想着,那就在水位线上开生荒(没开垦过的土地)多种点粮食吧,要为修房子做准备,“当时除了政府的一些补贴,根本没钱请工人”。

夫妻俩开始自己干——丈夫做大工,妻子做小工。三年时间里,两人白天一边修道路一边运输修房子的材料,有时夜里还打着手电筒忙前忙后。就这样,新房子终于建起来,一家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修房子欠了人家的钱,我们俩就捡些铁皮、砖块来卖。”闲暇之余,夫妻俩便到镇上刨废品卖。看着妻子手上因为做苦力留下的干裂伤口,黎远藩心疼得要命。他提议建个养猪场,搞点生猪养殖。

2008年,两人在自家房子旁边搭建起猪棚,养了30头生猪。在生猪没出栏前,夫妻两人又赶去附近的果园帮人干活,就是为了每天多赚30多块钱。

披星戴月赶回家后,要刷猪槽做粮食,等到中午日头热,又要给猪吹风扇,打扫猪圈。一天下来,忙碌得不行。“猪的卖价4块钱一斤,一斤粮食成本就要一块两毛钱,再把其他成本一算进去,养猪一年下来根本就赚不到钱,而且又打工又养猪实在是太累了。”黎远藩只得忍痛把猪亏本卖掉。

转变发生在2011年,重庆沿江区县大力发展果树经济。夫妻俩再次动了心思,经过商量,他们便和村里其他3家人合伙,把2000亩的荒山承包下来发展柑橘。

30年间,大江日夜奔腾,山岳依然耸峙。在人物命运与历史背景高度融合之下,他们的故事凝聚成一个小小“博物馆”。这里面有时代声音回旋,有内心沟壑纵横,也有人物命运漂泊浮沉,更有默默见证所有一切的江河山川。

“别的股东都有钱,我

文档评论(0)

ZC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