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二、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思想,了解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演变的主要史实。
2.时空特征:理解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历史趋势、历代王朝礼法并用的统治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认识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影响。
4.家国情怀: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学习探究等活动,感受乡约族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内容分析
从单元地位上看,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的第一课。作为单元的开篇,本课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法律“礼法结合”的特点、儒学的发展与古代教化形式的变化。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主题“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法律与教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个子目以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纷争与融合之路,引导学生明白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法律与教化两种统治手段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从知识储备方面看,学生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和教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知之甚微。特别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难以理解。
从能力水平方面看,学生通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研读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从新史料中获取信息,但是学生的历史分析概括能力依然亟需提高。
从心理特征方面看,高二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相对成熟,但是,学生的学习依然不能脱离形象编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史料阅读、观看视频、探究学习等环节,使学生认识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社会根源与历史影响,理解历代王朝礼法并用的统治特点。深刻体会程朱理学、乡约族规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了解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理解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2.教学难点:认识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孟子劝说梁惠王以仁义之心感化民众,梁惠王并没有被说服的故事为切入点,形象生动展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历史背景,以历史时间为线索,梳理秦朝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发展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法律与教化并用的统治手段。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孟子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得到梁惠王接见。梁惠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整场问答中,孟子始终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希望君主有一颗仁义之心,自然能感化民众。当然,孟子并没有说服梁惠王。
资料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张海鹏,徐蓝总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设疑导入:材料反映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案
环节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时期: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思想的渊源
(1)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时代特征: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儒法之争: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表格归纳: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44-45页内容,梳理儒家与法家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的不同。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PPT定制、专业写作,设计美化,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方案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PPT定制、设计,本人已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方案及设计功底,可接演讲稿,读后感,PPT定制等多方面工作,欢迎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