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招生就业处工作计划安排
CONTENTS工作背景与目标招生策略及实施方案就业指导服务提升举措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团队建设与培训安排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
工作背景与目标01
010302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就业协议签订等就业服务工作。负责学校招生宣传、咨询、组织、实施及后续管理工作。04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反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对接。招生就业处职能概述
高校招生竞争加剧,需创新招生宣传方式,提升学校吸引力。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需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模式待深化,需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招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面临形势与挑战
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完成招生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招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效率。本年度工作目标
确保本年度招生计划顺利完成。达到或超过学校设定的毕业生就业率目标。增加校企合作项目数量,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学生对招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招生计划完成率毕业生就业率校企合作项目数招生就业工作满意度关键业务指标设定
招生策略及实施方案02
123通过收集和分析行业报告、招聘数据等信息,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为制定招生计划提供依据。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结合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预测未来招生市场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招生策略。预测未来招生市场变化了解同类院校的招生情况、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信息,为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招生计划提供参考。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03建立招生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招生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招生工作的稳定性。01制定年度招生计划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制定年度招生计划,包括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学费标准等。02定期评估招生计划执行情况对招生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招生计划的顺利实施。招生计划制定与调整
利用社交媒体、教育类网站等线上平台,发布招生信息、宣传学校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组织参加各类教育展览、招聘会等线下活动,与潜在生源面对面交流,提高转化率。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扩大招生渠道,提高生源质量。拓展线上宣传渠道加强线下宣传推广开展校企合作宣传推广渠道拓展
组织线下校园开放日活动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潜在生源及家长参观校园、了解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提高报名意愿。开展招生咨询服务设立招生咨询热线、在线咨询等渠道,为潜在生源提供详细的招生政策解答和专业选择建议,提高服务质量。策划线上招生直播活动邀请学校老师、优秀学生代表进行线上直播,介绍学校情况、专业特色等,吸引潜在生源关注。线上线下活动组织
就业指导服务提升举措03
设计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规划、求职技巧、行业分析等内容。邀请企业HR、行业专家进校授课,提供实战经验和行业动态。开设在线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建立课程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积极拓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各大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实习实训双选会、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加强对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学生获得有效实践经验。实习实训基地拓展与合作
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等服务。针对特殊群体如贫困生、残疾生等,提供专门的就业帮扶和指导。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提升学生求职技能和自我认知。个性化咨询辅导服务开展
03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经验,为在校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求职指导。01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定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02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04
123当前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学校对企业需求了解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专业课程。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双方共同参与科研项目。新型合作模式构想
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双方共建共享人才库,互聘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顾问。学校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学校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双方资源共享机制搭建
案例二某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启示校企合作要紧密结合双方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