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作思路。

3.学习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难点: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及其治学精神。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苏轼,因为耿直而被贬,因为才情而出名,因为豁达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被贬后的苏轼,似乎特别喜欢夜游,夜游承天寺,他懂得了只有“闲人”才能赏到美景;夜游赤壁,他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奥妙;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见到了怎样的风景?又有了怎样的理趣?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写作背景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3.字词正音

函胡(hánhu) 磬(qì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鹘(hú) 磔(zhé)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

窾(kuǎn) 镗(tāng) 鞳(tà) 射(yì)

4.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2)词类活用

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

5.解题

石钟山: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县城北的叫下钟山。《石钟山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伏钟。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记: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三、课中学习任务一:质疑

1.朗读全文

(1)聆听范读

(2)自主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到了唐代李渤才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